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重庆特园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胡平原
//m.auribault.com 2016-01-2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特园内景

  说起重庆特园,民主人士、社会名流贤达等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主人士和社会名流贤达多会于此,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也经常来此与民主人士举行座谈。

  “民主之家”

冯玉祥将军题写的“民主之家”匾额

  重庆特园是鲜英先生的公馆,鲜英字特生,故名其园为“特园”,又名其宅为“鲜宅”。特园始建于1931年,位于嘉陵江畔的南岸,占地两亩多,结构严谨,布局典雅,主楼名曰“达观楼”,既为主人的斋名,也表达了主人的性格。

  鲜英生于清光绪元年四川西充县太平乡贫农家庭。光绪末年,四川总督锡良奉旨办新军,在成都创办“弁目学堂”,后改为“陆军速成学校”,为新军培养基层干部,鲜英考入该校,即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并与后来四川实权人物刘湘、杨森、唐式遵、潘文华、贺国光等为同学,平时交谊深厚。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从南京搬迁重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知名人士云集,社会活动极为频繁。恬静的特园也因为主人广交四海朋友的性格,成了重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场所,很多民主人士和共产党人的身影常常出现在这里,利用各种朋友聚会交流对时局的看法。

  好客的鲜英历来对人们落落大方,性情豪爽。重庆特园民主之家来的三朋四友,最先人员不多时只几个人,时逢中午或者是晚上都是在鲜英的公寓和鲜英一道用餐。这些社会贤达名流总是喜欢饮点小酒,所以鲜英的伙食堂里常常是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多,职教会、抗战文艺习作会、民盟、救国会等只要有活动便在这里举办,因此这里就更加热闹了。鉴于这种情况,特园主人鲜英专门请了多名厨房工作人员为民主人士开办伙食,所以长期以来宾朋络绎不绝。据查阅资料,为了办好“民主之家”,中共南方局定期为特园拨款,社会名流民主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资特园。

  特园既是鲜氏拥有的私人财产,也是民主人士和社会名流贤达的聚会之地,董必武同志称这里为“民主之家”。在特园,各党派、各协会学会、民主人士、社会贤达不管官职多大,学位多高,资格多老,他们都统称“同志”,年龄高的长者便称“老同志”。这样的称呼既亲切,又和谐平等。

  “民主之家”这一个称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冯玉祥将军为之书写“民主之家”的匾牌,高高挂在鲜宅的大门之上。张澜先生撰写楹联,联曰:

  “谁似这川北老人风流,善工书,善将兵,善收藏图籍,放眼达观楼,更赢得江山如画;

  那管他法西斯蒂压迫,有职教,有文协,有政治党团,抵掌天下事,常集此民主之家。”

  郭沫若同志在《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一文中,对特园有如下描述:

  同在上清寺,有鲜特生的公馆,名叫‘特园’,民主人士也时常在那儿聚会。一九四五年下半年以来,竟成为民主同盟的大本营。民主同盟张澜就是住在那儿的。‘特园’很宽大,位于嘉陵江南岸,眺望甚佳。这儿后来由大家赠予了‘民主之家’的徽号,是我写的字,还题了一首诗上去……要叙述重庆的民主运动,‘特园’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可惜我们在重庆时没有把这儿所经过的一些事情尽量记录出来。

  曾任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的钱之光同志也在《敬爱的周总理战斗在重庆》一文中写道:

  如鲜英的特园曾作为周总理(原文如此)和各界人士会见的场所……周总理就是这样以辛勤的工作,给民主党派的斗争指出了方向。

  诸如此类的评价,既肯定了特园的历史作用,又反映出主人鲜英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对旧营垒表现的“和而不流”,甚至反戈相击;对爱国者表现的急公好义,卒至以家为国;对旧社会表现的正义感,于是聚志士仁人以尽瘁国事;对新时代表现的进取心,于是谋革故鼎新以自强不息。宾至如归,誉满山城,绝非偶然。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