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回望红旗渠
石耘
//m.auribault.com 2016-01-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更多

  人造天河红旗渠

  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总干渠动工,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将漳河水引入林县。至1969年7月6日,历时10年的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通水。

  该工程由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组成一张覆盖全县的大型灌溉网,各级渠道全部用块石衬砌,施工艰难国内外驰名,是全国大型灌渠之一。工程总计削平山头1250座,沿渠兴建了“长藤结果”式的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修建提灌站45座,并利用红旗渠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电站45座。红旗渠通水以后,太行山腰出现了一条人造天河,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旗渠工程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9万元,占总投资的37%;乡村投资787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3%。

  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其中总干渠长70.6公里;总干渠从分水岭处又分为三条干渠,合计总长98.2公里。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和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灌溉网,林县14个乡镇410个行政村受益,从而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全县有67万人口和3.7万家禽家畜饮水有了可靠保证,54万亩耕地得到了有效灌溉。

  同时,红旗渠还带动了牧业、工业、乡镇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第三产业及其他事业发展,由此“红旗渠”被林州人民自豪地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县的经济发展,发挥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镶嵌在太行山上的一串串耀眼珍珠,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红旗渠”走出国门

  红旗渠工程成为集“引、蓄、提、灌、排、电、景”为一体的综合配套大型水利体系,全部工程不仅规模浩大,而且建筑质量高超,通水40多年来,仍巍然屹立在太行山上,至今还被建筑专家们赞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

  红旗渠的建成,在当时成为了国外人士了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宣传窗口。1971年7月29日晚10时,周恩来总理接见出席全国出版工作会议的代表时在讲话中讲道:“林县人民是勤劳的,艰苦的,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十年的时间,修成了闻名中外的红旗渠,工程很大很艰巨,它和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是我国的三大建筑。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

  之后,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并希望到访的外宾都到红旗渠参观。从此,林县成为对外开放县。1971—1980年先后来林县参观的外国人士达11300多人,涉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参观者有外国党政领导人、驻华使节、国际知名人士、海外著名华侨华人等。

  1974年中国派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为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会议,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红旗渠》纪录片。从此,红旗渠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