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让历史告诉未来
陈立媛
//m.auribault.com2015-09-01来源:求是网络版
分享到:更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段令人感慨、令人动容、令人深思、令人奋起的历史。当战火硝烟在岁月长河中已散去70年之际,远去的枪声、炮台、怒吼、悲愤,似乎已不再萦绕我们的思绪,但英雄的壮举、民族的气概、激情燃烧的状态、铁骨铮铮的豪迈,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铭记沧桑,告慰历史;告慰历史,警醒未来。

  (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一首耳熟能详的《地道战》,鲜活勾勒出抗战时期“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画面。

  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存在路线分歧。国民党主张“片面抗战”,只由政府和军队抗战;共产党主张“全面抗战”,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群众运动。依靠“全面抗战”路线,我们打赢了这场艰难的持久战。正如毛泽东所言:“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值得深思的是,党为什么能够赢得广大群众“铜墙铁壁”的支持?对此,毛泽东也作出鲜明回答,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这样“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 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根。抗战时期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出台“减租减息”政策,既考虑了农民利益,赢得农民拥护支持,也得到开明地主、绅士对抗日的支持。各抗日根据地均废除苛捐杂税,大大减轻了贫下中农负担。抗战和改善群众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党能够把群众发动组织起来,赢得广泛群众基础。

  1941年毛泽东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视群众为“真正的英雄”,就得让广大群众成为政治生活的主人。怎样才能调动和发挥群众在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中的积极性和作用?就得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民主化。“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陕甘宁边区流传的“豆豆”歌谣,反映着抗战时期民主政治的实践成就。当时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相当多群众不认字、不会写字,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发明创新了“认人投豆选举”。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了和党外人士的合作。通过这些民主实践,政权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非常密切,民意表达获得畅通渠道,使党深刻体察民情,充分倾听民意,制定出顺应民心的政策。由此我们也深刻理解到,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被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提出;为什么毛泽东在七大闭幕词中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2012年11月15日,面对现场中外媒体镁光灯的强烈映照和屏幕前亿万群众的殷切期待,刚履新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并郑重承诺,一定要“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我们坚信,历史上和当前都秉承“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政党,将在未来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二)“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1940年6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宴请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宴席设在毛泽东的窑洞外,一张大桌面搭在破旧的小方桌上,桌面坑坑洼洼,铺几张旧报纸遮丑,席上只有战士自己种的蔬菜和邻居大娘送来的一只母鸡。就是这样一次宴请,让陈嘉庚得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论断。因此前在重庆的两个月,他目睹了国民政府“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虽在战时,而奢侈应酬颇热闹”的景象,他深感忧虑,重庆政府的作风“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合”。而延安一行让他由衷感叹,“这个山沟里的党质朴廉洁,官民关系水乳交融,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跟重庆的腐朽堕落截然不同。”

  五年之后的7月1日,又是一次宴请,让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同样感慨颇多。当时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议员到延安访问,毛泽东以四菜一汤招待。离开延安后,黄炎培著书《延安归来》,写道:中共的政治作风变了,“不是变向别的,而是变向平凡”:“中共今天的局面,是从艰苦中得来的。他们是从被压迫里奋斗出来的。”

  陈嘉庚和黄炎培的结论,都是从国共两党的对比中得出。这两幕历史花絮,也真实映射了抗战期间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质朴廉洁的政治本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精神,我们怎能在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交织存在的政治考验、恶劣环境与外部封锁共同作用的经济困境中,矢志不渝奋斗,直至战争最后胜利?

  毛泽东曾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弘扬抗战时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助于执政党和党员干部永葆清廉本色,永续优良作风。

  (三)“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是穆旦写于1941年的长诗《赞美》的片段。诗人反复吟诵“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以此为情感主线,赞美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民,赞美他们由苦难走向抗争,赞美整个中华民族的崛起。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的结果。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曾说过:“屈服一个将军的意志,使他放弃抵抗,这是可能的。但要屈服一个民族求自由求生存的意志,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不可能的。”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华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势下,力抗帝国主义强国并最终取得胜利?那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宁死不屈、奋起抗争、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和伟大风骨。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凝结。青年学生热血澎湃,挺身而出;工人阶级参军参战,修路运输;农民兄弟把擘为伍,戮力救国;民族资产阶级迁徙企业,支援抗战;官僚资产阶级随国民党政府参加抗战;地主阶级和大多数军阀也参加了抗战;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侨华人输财助战,为祖国抗战提供财力物力的鼎力支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赴国难,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出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1945年9月3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洗尽百年屈辱,重整山河家园。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我们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行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需要凝聚中华儿女智慧力量,把民族复兴大业推向前进;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迈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

  (四)“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从来都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昔日,当抗日烽火熊熊燃起时,人民群众尽显英雄本色,彰显历史创造者地位;革命政党重视作风建设,铸就艰苦奋斗品格;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同仇敌忾,赢得独立解放。让历史告诉未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让历史告诉未来,艰苦奋斗作风不可丢,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朽,华夏儿女开创复兴新时代!(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