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让历史文化永续利用
//m.auribault.com2014-06-09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这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而且在理论上也是创新之说。历史文化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自然生态是大自然给我们造就的生存环境,把两者并列又和现代化建设相对应,这就把历史文化的定位和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何使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这是一个大课题,是关系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根本性课题,它不仅仅提向文物、文化部门,而是对全社会提出来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在认识上,我们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指标。但生产力靠什么发展?有两个基础条件:一个是大自然赋予的土地、水、空气、矿产、生物等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一个是前人积累的支撑和指导物质和精神生产的文化知识。两者相互交织,互融互通,缺一不可。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当长的时期内,忽视这两方面的建设,简单地以GDP论英雄,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历史文化的淡化污损。保护环境和传承历史文化在一些领导那里不过是标签,规划上写写,口头上说说,日程上很难排上队。再加上政绩浮躁病,不重视基础性长远性建设,以致“严肃的法律、规划,不如领导一句错话”。直至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种现象才开始扭转。中共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要求。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都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这不仅适用于北京市,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实际行动上要想使历史文化永续利用,必须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利用等方面,树立历史文化是国家根脉、民族灵魂、发展基础的理念,建设完整的制度体系,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解决法规缺位、落实困难、工作边缘化、浮躁化等问题,特别要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问题,确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处理好文化建设和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建设的关系,使文化建设成为多方面建设的灵魂和指针。处理好基础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中被忽视被边缘化的问题,使文化的繁荣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要重视文物的发掘、展示、解析,文化典籍的整理、研究、选译,特别要重视史志的编修。在社会发展中,实体文物在不断消亡,又不断新生。但在消亡其形的同时,要保留其神,对新生文化及时给以记载保存,最有效的办法是修史修志。习近平同志在参观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说:“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这抓住了历史文化永续利用的重视手段和切入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在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方式上,要适应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研究举措并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要多方位多视角传承中华文化,使其大众化、精华化,克服典籍整理愈来愈雅,远离大众,普及愈来愈俗,滑向娱乐的倾向。(作者为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