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实现社会公平的三个维度
梁文凤
//m.auribault.com 2017-12-18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公平正义”作为反映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道德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时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告诫全党:“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仍需要依靠社会各方合力。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政府负有铺就公平之路之重任,群众负有养护公平之路的义务,因为人民群众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主体力量,前提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维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资本论》……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人民主体性更是马克思公平观的重要理论特质。马克思把“现实的人”确定为社会公平的主题和出发点,他对社会公平问题的考察,是从人民群众出发,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的状况来揭示公平的实质。其公平观始终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的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判断社会公平与否的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以人民为中心”自然内含着公平。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更需要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为只有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

政府维度

  推进公平的实现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府公共性的理念中,认为政府应该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自由解放而创造条件,政府应该超越阶级利益的局限。马克思指出,政府有着维持社会生活、生产秩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与义务。政府的公共性意味着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以公开民主、公正公平、自由平等以及责任正义等为价值取向。

  一方面,政府要营造公平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实质就是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基本权利的机会平等。在马克思看来,以现实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差异性为出发点,为每个社会个体提供不同的发展条件,以“人”为尺度来看,这正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平等。在公共领域的改革方面,要保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在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提升产权保护的制度化与法治化水平,稳定现有中等收入群体的制度预期,同时,培育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型政商关系,企业家和政府之间要建立“清”“亲”的关系。这样就能使权力和资本相互利益输送的管道大大减少,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都将得到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也将极大促进社会公平。

  另一方面,应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进行政策性调剂。实质就是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未来理想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公平的最终价值目标即共享平等。主要是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从底线公平的意义上,使社会成员产生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城乡居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形成东西联动、内外协同、陆海统筹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个体维度

  个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分子,应主动地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一方面,培育公平意识,养成公平美德。有了公平的制度和政策,不等于社会就自动公平了。现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都是在过程或程序中操作者缺乏职业操守所导致,因为制度和政策毕竟是由个体的人来执行和操作的,而且制度性的约束机制不能覆盖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个体具有公平美德是维护社会公平相关规则有效运行的支撑和保障。正如一位哲人所指出的,公正是一种美德,但不是所有的美德都叫公正,它是最基本的社会美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最重要的美德。另一方面,还要认同社会差别,懂得包容感恩。公平是相对的。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对各种机会的把握不同,等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因此,尊重客观存在,承认社会差别,是我们树立正确公平观的基础。同时,学会包容,懂得感恩。包容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它们可以消解各阶层或群体的情绪,使人们心平气和,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差异。正是在感恩和包容的心情下,社会各阶层才能形成持久的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达到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揭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状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