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外国人不吃;儿童牛奶饮品含肉毒杆菌……估计大家对这些“新闻”都不会陌生,然而这些引发热烈关注的热点“新闻”,最终却被证明不过是网络谣言。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17个部门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位居第一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联系,食品的质量安全自然会受到民众的关注,但在信息技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如此多的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满天飞”,在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值得反思。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政策信息研究室主任李祥洲介绍,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舆论分析发现,其中将近一半是谣言、传言,有些属于消费认知问题,有些属于企业不正当竞争制造话题。他认为,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即使采取了很多措施,这种担忧并没有与日递减,而是反复炒作、周期性炒作,引起很多恐慌。
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则表示,这些谣言的炮制者往往无中生有地捏造各种耸人听闻的谎言,并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上大量转发。希望有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能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对谣言予以及时澄清和反驳,提高广大消费者鉴别真伪的能力。
两位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对于食品安全谣言“霸占”网络的分析,也提出了合理与中肯的建议。反过来看,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在互联网上如此流行,也确实值得反思和提供对策。
毫无疑问,如此多的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上流传,在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的今天,无论对于食品安全本身、食品产业还是普通民众,都已经构成了极大的伤害,是满满的负能量。而如此多的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流传,应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更好地破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症结所在,才好对症下药。
“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谣言的最大特点是捏造虚假事实或情况,是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在传播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从这个公式中不难看出,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要想终止谣言的传播,就应及时披露事件的真相,正所谓“谣言止于真相”。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上大肆横行,一方面自然与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密切相关,这就是公式中的事件的重要性。应该说,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一直都未降低,毕竟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每个人最低的要求,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另一方面,也与很多谣言传播之后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有关,这也提示我们的食品安全权威部门,当许多食品安全谣言出现之后,一定要及时公布事实的真相,击碎事件的模糊性,让谣言能够止于真相。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除了事实真相之外,谣言、流言止于智者,也是很多谣言、流言不攻自破的方式与方法。在社交媒体以及自媒体成为互联网传播的重要形态的情况下,培养更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智者”,也是击破食品安全谣言满天飞的重要手段,这既需要一些网络大V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也需要社交媒体上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多个心眼,多听、多看,少盲目转发和传播,多去探求真相,而不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否则结果只能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除了每个人对食品安全谣言保持警惕和自觉外,加大对造谣者的处罚力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让那些谣言的制造者、散布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还食品安全一片净土。
这一年,网络让我们改变 | 2014-01-03 |
聚精神力量 树文明新风 | 2014-01-03 |
用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 | 2014-01-03 |
“猪肉有虫”谣言反复出现的警示 | 2014-01-03 |
抓好“大智移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 2014-01-03 |
六大举措净化网络环境 | 2014-01-03 |
谣言想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 2014-01-03 |
个人信息保护网亟待编织 | 2014-01-03 |
食品安全谣言为何有市场? | 2014-01-03 |
把食品放上安全信息平台 | 2014-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