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以“六大转变”推进脱贫攻坚
曹国庆
//m.auribault.com 2016-02-22 来源:江西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凝心聚力、精准发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六大转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创新扶贫政策设计,扶贫工作单元由面向区域向瞄准农户转变

  我国早期的扶贫政策设计主要是按照区域划拨扶贫资金,通过促进区域发展来改善区域内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对区域整体实力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领域或项目,为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这一政策设计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我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碎片化、动态性趋势,如果不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人口数量减少速度将会持续放缓,“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单元应从瞄准区域转向瞄准农户,在区域发展格局下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实现从乡镇到小户、从小户到个体的转变。要坚持以农户或个体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直接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结合贫困个体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发展个体所需的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

  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涉及千家万户,扶贫对象的基本情况、发展诉求千差万别。要想脱贫攻坚真正取得实效,就要瞄准“穷根”、精准发力。要建“穷档”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为了解决扶贫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是对现有扶贫机制的补充和完善。因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基础、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要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严把入户调查、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关口,精准识别扶贫人群,建立数据翔实、能进能出、动态管理的贫困人口数据库。要找“穷根”真扶贫。全面了解不同贫困区域和农户的状况,分析贫困程度、找准致贫原因、了解脱贫需求,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拔“穷根”真脱贫。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办法,实现扶贫工作效率最大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要筛选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历史欠账最多的特困片区,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对贫困个体坚持分类指导,对症施策,每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有效解决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贫上的问题。

  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

  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工作合力,打好扶贫资源使用的组合拳。要建立“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把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财政奖补、危房改造、道路建设、交通安全、文化和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有效扩大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探索成立扶贫基金管理机构,搭建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交易平台,拓宽扶贫资金渠道,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探索整合资金机制,按照生活救助、基本生产条件改善、特色产业发展、扶贫搬迁、撬动金融投入支持扶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大类进行项目资金整合,统筹运用好资金、资产、资源,集中力量精准脱贫。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是贫困人口难以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要创新扶贫模式,坚持标本兼治,做好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工作,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有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夯实基础扶贫。综合配套贫困地区的水、电、路、房、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统筹推进贫困地区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时兑现落实救助、补贴、低保等政策,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要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搭建财政信用担保融资平台等方式,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资金共同扶持和参与扶贫。要实施产业扶贫。抓好产业培育、技术扶持和区域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原则,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和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要注重精神扶贫。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和物资支援的同时,通过宣传发动、教育培训、典型示范,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创新帮扶举措,由单一的社保政策托底向完善保障和扶智增收双管齐下转变

  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托底。另一方面,要加强扶智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要探索贫困治理模式,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工作,妥善处理好国家保障、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努力将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与扶贫开发的增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大劳务输出培训,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好订单定向培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帮助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要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发展教育脱贫,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基础教育倾斜和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要大力实施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鼓励行业院校、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同时对具备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加强服务和指导,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或实用技术,帮助贫困群众提升就业能力,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由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转变

  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创新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高位推动、冲锋在前,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进一步完善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积极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民间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专项扶贫应以发展扶贫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着力强化基础保障;行业扶贫应以落实对口帮扶为重点,加大部门资金和项目的倾斜力度,充分发挥帮扶单位职能优势,着力解决瓶颈制约难题;社会扶贫应以开展定点帮扶为重点,注重用好帮扶资源,引导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身脱贫攻坚,着力发挥协同配合作用,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作者系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