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秩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保证。
2015年末,《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台,擘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的蓝图。但是,目标的美好并不代表着过程的顺利。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号角,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努力。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诗经》对“小康”的最早描述。两千多年过去,今天,我们要建成一个怎样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简单概括,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多领域协同发展;是覆盖全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是不分地域、而不是一部分地区进入小康社会。就我省来说,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就是绝不能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困难群体掉队的全面小康,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全面小康,就是全省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的全面小康,就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就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让全面小康的成果惠及青海大地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
当“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时,就已经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公平公正的规则秩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保证。可以说,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矛盾,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执政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的宏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应当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主体功能区规划,向绿色要“发展红利”,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注重技术进步和成果运用,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把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铺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路基。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目前,我省尚有50多万贫困人口,而且大多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很大。我们应当以精准扶贫为统领,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精准扶贫与区域攻坚相结合,专项扶贫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相结合,落实依法行政,创新扶贫机制,完善扶贫举措,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从而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因地制宜,才能因势利导。青海,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的所有特点,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立足于这一省情,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和柴达木地区的重大生态工程,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紧扣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观念,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
今日之青海,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著梦想,已经触手可及。让我们推进“三区”建设,铸就精神高地,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正确把握新时期坚持实践标准的新要求 | 2009-08-19 |
正确把握新时期坚持实践标准的新要求 | 2009-08-19 |
正确把握新时期坚持实践标准的新要求 | 2009-08-19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 2009-08-19 |
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 2009-08-19 |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和总动员 | 2009-08-19 |
凝聚共识开动改革巨轮 | 2009-08-19 |
詹沧洲: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全面深化改革 ... | 2009-08-19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不竭动力 | 2009-08-19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 2009-0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