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推动虚实平衡 强化实体经济发展
刘志彪 王宇
//m.auribault.com 2017-12-05 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核心观点

  ◎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区分的关键在于经济活动是否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并最终创造社会财富。

  ◎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过虚,虚实分裂对立”,没有很好地形成良性互动。

  ◎ 振兴实体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引导经济发展脱虚向实的同时,推动以虚促实和新旧产业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实体经济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着力点,又是打造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素之一。切实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抓手,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关键点。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界定

  很多人习惯用经济活动的形式来界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认为:一二产业由于生产的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因此天然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由于价值占比高,更是被看成实体经济的主力;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提供的是非物质性的服务,金融业是虚拟经济的主要代表。我们认为,纯按照生产方式来界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区分的关键在于经济活动是否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并最终创造社会财富。如果经济活动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当将其划分为实体经济;如果仅仅是影响财富的分配而并没有增加财富总量,就可以认为是虚拟经济。现实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非总是界限分明,很多时候存在着相互重叠甚至是相互转化的情况。以房地产业为例,用来住的房子就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但用来炒的房子尽管也是实物,却属于虚拟经济。关于泡沫经济,我们认为它是指超出市场真实需求的那部分无效供给活动,因此判断泡沫的标准是供需是否平衡,与生产形式、生产性质也没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都可能存在泡沫经济,前者的代表性例子是产能过剩,而后者是次贷危机。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过虚,虚实分裂对立”,没有很好地形成良性互动。一是部分实体经济部门产能过剩严重,盈利率较低。一方面以钢铁、水泥和煤炭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严重闲置,另一方面产能过剩现象也逐步蔓延到风电和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额供给导致市场竞争过度,实体经济部门的盈利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同时随着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许多实体企业亏损加剧,只能依靠银行输血勉强维持,导致大量社会资源被锁定在低效率行业,遏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在实体经济内部持续积累泡沫风险。二是实体经济从 “汗水经济”向“头脑经济”转型困难。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充分利用了第一波全球化的机遇,从低端切入全球价值链,迅速实现了生产能力扩张,经济常态从商品短缺转变为商品过剩。但很多企业由于缺乏核心专利和创新能力,无法转型进入高端消费市场,只能在低端市场中过度竞争,加剧了产能过剩。近年来,伴随着资源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退,这种注重“体量”发展忽视“内功修炼”的模式逐渐面临发展瓶颈。三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形成体外循环。因为实体经济回报率较低,导致资金涌入虚拟经济,货币供应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的流动性,无法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最终对消费者需求和内需的扩大形成抑制。更重要的是,大量资本沉淀在虚拟经济内部循环中,意味着包括研发等在内的生产活动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又会进一步阻碍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四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机遇,新兴产业的发展可通过技术扩散,实现新旧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轮的互联网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但是,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经济形式并没有和传统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融合,而是割裂发展,新动能未能有效拉动旧产业。

振兴实体经济的思路与举措

  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发展失衡,以及实体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振兴实体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引导经济发展脱虚向实的同时,推动以虚促实和新旧产业融合。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挤出实体经济中的水分。政府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中,短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遏制产能过剩的持续恶化,从长期来看更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让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因此政府应该更多地采用环保政策、竞争政策等化解低质和无效的生产能力。 (1)纠正部分地区存在的违反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所谓“优惠”土政策和融资便利,不允许在增量部分继续出现无效供给,要让微观主体承担市场竞争的后果;(2)针对已经形成的过剩产能,坚决停止财政输血,让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同时可以采用债转股和专项技术补贴等方式帮助部分资质较好的企业实现技术升级;(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对亏损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利润,为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提供足够的利润空间。

  第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1)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他们在市场开拓上锐意进取、在产品开发上敢于尝试、在组织管理上勇于革新;(2)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那些具有很高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既能收获切实的物质回报,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面保障知识创造者的权益,严厉打击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让创新者有回报、侵权者受惩罚;(4)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视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在努力提高企业内源性创新能力的同时,政府还应当持续优化外源性创新的效果,一方面依托大院大所和重大科技项目,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原创新成果的重大突破,同时以大规模技术改造等形式提高基础设施网络的质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一方面以科研考核体制改革为契机,以股权合作为纽带,以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推动高校院所、地方平台和社会资本多方融合发展。

  第三,在全面开放的格局下,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在新一轮的全球化变革中,我国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摆脱在原有产品内分工框架下企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困境,重新构建以我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 (1)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生产能力向部分资源和劳动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在与当地经济共享繁荣的同时,加速实现产业组织形态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2)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多样化的需求种类,采用逆向发包以及研发总部等形式,虹吸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向国内市场集聚,逐步成为全球标准的制定者和规划者,将更多的核心生产环节纳入到中国的产业体系中,最终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3)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通过合作、入股和并购的方式,获取高端的生产能力,在研发、设计和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积累竞争优势。

  第四,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当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体系在加剧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同时,也蕴含了极高的债务风险。融资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导致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被极大削弱。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以股权融资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实现虚实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 (1)鼓励高质量企业上市融资,加速优质信贷的证券化速度,盘活资金存量,通过大幅度供给优质资产的方式化解“资产荒”造成的虚拟经济泡沫,同时还能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实体经济领域,为研发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激励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2)规范资本市场制度和加强上市企业监管,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将劣质金融资产逐出市场,在提高资本市场总体质量的同时强化投资者信心;(3)规范政府自身融资平台建设,对已经形成的基建资产项目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降低债务规模,对新建项目可采用PPP等方式来引入多种资本,降低债务风险;(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中去,使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不断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以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作为抓手,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传统产业并不等于夕阳产业,经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完全可以重获新生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新兴产业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迅速获得市场需求和优质生产资源,加快自身成长速度和质量。新旧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制定产业政策时,要优先选择扶持那些具有交叉性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新兴企业和传统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发上相互合作,组成企业联盟来推广具有新旧融合性质的经济发展模式。(1)允许新的经济形式先行先试,支持企业在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减少政策阻碍,敢于制度创新;(2)通过建设综合性的科技服务和专利交易平台,推动原创性科技成果的流通与转让,加快新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结合,充分发挥集成式创新在新旧产业融合中的催化剂作用,让创新成果迅速锲入应用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刘志彪,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宇,南京大学副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