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新常态意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林祥
//m.auribault.com 2016-09-2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提要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在这一战略判断指引下,党中央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全局性战略构想,制定了“十三五规划”。我们认识到,要加快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新常态意识,让新常态意识深入人心。

  A 新常态意识需要进一步牢固树立

  今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文章发表当天,中国股市出现波动。舆论更加热闹,众说纷纭,存在一股担心情绪。这些都反映了人们未能完全适应经济新常态。

  实际上,文章阐明的核心观点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新常态思想的深刻解读。文章核心观点主要为:经济走势是L型,不是V型,也不是U型;中国经济绝不能采取进一步强刺激政策;坚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大;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经济管理的定力。这些观点都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关于“经济新常态”系列讲话中,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领会。

  当前许多人仍然未能牢固树立新常态意识。一些人习惯于两位数增长速度,认为中高速增长将导致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希望采取传统手段确保经济高速增长。一些人仍未坚信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认为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仅仅是说说而已,遇到困难时还会采取大规模强刺激政策。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意识,一些地区和部门仍然观望等待;一些干部虽然口头上也讲经济新常态,可心里还是怀念旧常态,措施还是延续旧常态。如果旧常态意识没有改变,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难以完成,经济转型升级难以加快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于5月16日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三次会议上讲话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习近平同志这一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个别干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表现出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中仍未牢固树立新常态意识,仍未做好适应新常态的思想准备、制度准备、战略准备。

  B 牢固树立新常态意识的意义

  有利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再出现V型或者U型走势,如果能够保持L型走势,就已经非常不容易。L型走势什么意思?就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中高速合理区间,具体而言,就是中央提出的“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6.5%左右。实现经济增长L型走势,虽然不容易,但却是完全有可能的。人民日报文章《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认为: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中国未来20年,新型城镇化、服务业提升空间、中西部地区投资需求,再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强有力引擎。我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态势没有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依然充满信心。

  有利于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性问题是主要矛盾,周期性问题是次要矛盾。如果我们不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连L型新常态都难以保证,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自主创新;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西方供给学派,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认识经济新常态越是深刻,就越能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有利于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L型健康发展,我们不能继续采取强刺激政策。那种“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政策,只能恶化经济环境,破坏经济体制。经济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政策收紧,我们仍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形势具体变化,货币政策可以微调,但总体适度宽松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预期的,财政政策仍保持积极态势,但需要更加灵活、更加精准。总体而言,经济政策要“避免不适度”。无论是需求政策还是供给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无论是发展政策、改革政策还是社会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因此,企业家、投资者都不应为此做出过度反应,应当尽快适应新常态。

  C 新常态意识更是一种战略意识

  经济新常态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重大判断,更是一种战略意识。新常态意识需要内化于全体人民的心里,促进干部群众自觉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做到识变、顺变、应变,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意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供给侧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们必须把供给侧作为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供给侧不能继续追求数量和速度,否则供给将是无效或者低效的,必须转为追求质量、效益。需求侧为解决主要矛盾扮演营造环境的角色,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企业是关键的供给侧,企业成长的实质是创新,因此供给侧意识也蕴含了创新意识。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主要特征是“创造新的市场价值或社会价值”。总之,供给侧意识要求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

  分化意识。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分化是必然趋势。某行业即使出现产能过剩、利润亏损,但也可能存在个别企业其产品供不应求、利润持续增长,这样的企业是优质企业,这样的产品是优质产品。我国将不断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但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也会越来越难熬。分化意识,是核心竞争力意识,也是资源重新配置意识。在新常态下,我们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加快行业分化、企业分化,促进优质企业做强做大,淘汰“僵尸企业”。

  定力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理念,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希望我们在经济治理中保持战略定力、政策定力。不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一点就惊慌失色,也不能因为经济增速快一点就盲目乐观。战略定力要放在做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保持政策定力,最重要一点就是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避免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经济调控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我们要明确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让它们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市场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改革意识。新常态不仅倒逼改革、增强改革紧迫性,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比较好的经济环境。经济进入新常态,如果我们没有有效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我国将难以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运,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精心规划、精准着力,做好“五个搞清楚”: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

  干事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避风港。中央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多大担当就有多大价值,承担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贡献。我们要想干、敢干、快干、会干,在干中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政策真正落地。干事是我们需要的,蛮干却是需要力戒的。政府改革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我们就不要再去指手画脚。

  牢固树立新常态意识,能够保持正确的判断力、适应力、稳定力,能够促使各地区、各部门、企业、投资者重新规划经济发展战略,从长计议,苦练内功,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狠抓经济质量和效率,确保中国经济L型走势更加扎实、稳健。要使经济新常态意识深入人心,应当充分动员宣传媒体资源,发挥学者解读宣传作用,广泛开展新常态意识教育和形势教育。只要我们真正树立经济新常态意识,就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就能贯彻落实好中央战略部署,大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