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把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
//m.auribault.com 2016-05-09 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安徽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省份,要全方位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按照“一道两廊三群”的总体布局,在绿色生态廊道、综合交通运输、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开放与合作等方面强化开放发展,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把自身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

  1.着力构建长江生态廊道。长江流域安徽段在整个长江生态廊道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打造长江安徽段生态廊道,着力点在于依托长江流域主要河流及其两侧的林带,建设宽度在80—100M以上的长江生态廊道,“十三五”期间主要可建设长江廊道、水阳江廊道、青弋江廊道、秋浦河廊道、裕溪河——巢湖等廊道,其中长江廊道为核心廊道,具有水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等极为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依托主要生态廊道、几大生态源和重要的生态斑,构建具有绿色生态战略功能的生态廊道格局。与之相应,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区域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积极参与设立长江水环境保护治理基金,推进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环境修复补偿机制。深入推进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建设,适时开展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

  2、打造畅通高效利于航运的黄金水道。将安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是构建畅通高效利于航运的黄金水道。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提升干流航道标准,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一是构建“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加快长江干流整治,力争芜湖马鞍山段航道水深提高到12米左右,芜湖至安庆段提高到8米左右。加快建设引江济淮航运配套工程,打通江淮联运通道。二是建设布局合理的港口群。统筹整合港口资源,推动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港口群。提升芜湖港、马鞍山港、郑蒲港对于江海联运枢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力争成为始发港。将合肥港建成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将蚌埠港建成沿淮地区航运枢纽。提升安庆港、铜陵港、池州港功能,引导特色化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沿江东西贯通扩容、南北联通加密为重点,大力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成以合肥为中心,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普通铁路联接所有省辖市、通达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快速客运铁路网。建设“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和“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的区域性综合枢纽为节点的枢纽体系。四是有序推进过江通道建设,重点规划和实施建设过江通道,适度提前预留建设条件,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优化整合渡口渡线,促进皖江两岸联动发展。

  3、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优化城镇发展布局。长三角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推进,对于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至关重要。一是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步伐。坚持“治湖护绿、强化核心、点轴推进、圈群融合”的总体区域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一核、一圈、多带点”的开放性空间结构。二是打造合宁主轴线,集聚合肥、六安、滁州核心并以此为主轴带,逐步培育县城、产业基地,强化城镇密度,积极构建产城一体的空间结构。三是打造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增强中心城市能级,着力推进滨湖新区建设。依托全市现有的产业资源和发展环境,形成若干国际产业集群,加快国际金融后台中心发展步伐,优化城市布局,多维度地向国际化都市区迈进。四是积极推动芜马、安铜池等城市组群和跨江联动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将芜马、安铜池、合肥经济圈培育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组群,实现要素在区域间的有效配置,相互推动、共同发展。提升芜湖、马鞍山的区域中心城市职能,增强其对安徽推进省域城镇化的带动和支撑能力。推进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促进江北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发挥蚌埠、淮南两市的资源优势,将蚌淮城市组群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安徽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第三极,实现蚌淮城市组群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五是按照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淮北、宿州一体化发展,支持阜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水平,提高亳州、六安、滁州、宣城等中心城市功能,强化对全省城镇体系的支撑。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培育一批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

  4、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按照促进产业有序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的要求,坚持创新发展,重点依托皖江示范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现代产业走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皖江示范区转型升级步伐,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产业承接向创新驱动、由分散孤立向集群联动转变。充分发挥合芜蚌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实施省创新百强试点工程,力争更多企业进入长江经济带创新百强。突出提质增效导向,实施名企、名品、名牌工程。加快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培育一批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强化服务支撑,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二是立足构建开放高地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实施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试点,选取一批条件较好的开发区争取列入国家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推进境内外经贸合作园区和农业合作区建设。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积极推进长江大通关,深化与沿海沿江口岸的互动合作。三是立足“三去一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和“三去一补”工作部署,坚持增量优化与存量调整、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提升汽车、家电、轻工、纺织、装备等主导产业的高端制造能力,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打造安徽(合芜马)自主品牌汽车、安庆石油和化工、两淮现代煤化工、皖江(马芜铜池)优质金属材料、安徽农副产品加工、江淮(合芜滁)家电、皖北特色鞋服等七大产业基地。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生产组织、企业管理和商业运营中的深度应用,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支持沿江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江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优化布局数据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是大力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推进“4105”行动计划,加快首批14个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培育若干领军企业,建设更多有利于汇集创新资源的国家级载体,推动长江流域电子信息、新材料、平板显示、光电、联网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加快服务业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比重。突出抓好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品牌培育、项目支撑、城区引领、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着力建设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合肥物流圈、沿淮物流产业带三大物流区域,将合肥、芜(湖)马(鞍山)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和皖西南旅游区。加快建设合肥、芜湖动漫产业和文化影视基地,马鞍山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构建影视动漫游戏一体化产业体系,壮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皖军”。加快金融业发展,着力打造合肥国际金融综合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新兴服务业培育,大力推进合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促进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以合肥、芜湖、黄山等城市为重点,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城市。(课题组组长:马雷,成员:范恒森、闪辉、徐振宇、刘复友、林斐、胡功杰、郑军,执笔:都宜金、吴琼红、仇郭海)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