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都与产能过剩密切相关。化解过剩产能必然带来阵痛,有的行业甚至会伤筋动骨,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化解过剩产能既是调整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的有效途径。我省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状态、自加压力的精神、改革创新的举措,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在淘汰压缩、兼并重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转移输出、产业置换等方面精确发力,打出一套高效的“组合拳”。
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近年形成的“僵尸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省经济的健康运行。“僵尸企业”占据了相当多的金融资源,又不产生效益,减少了各级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对进一步实施企业减税政策造成障碍。“输血”资金流向低效企业,导致负债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高,资金周转速度越来越慢,社会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使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局面始终难以改观。所以,必须下决心动大手术,彻底清除“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地对“僵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这样既可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还可以抑制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上升;既有利于推进经济市场化程度,还可以对企业管理者产生警示作用,促其真正转换经营机制,避免经营失败。
让“僵尸企业”稳妥退出,亟需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发挥市场淘汰功能,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为“僵尸企业”退出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二是完善金融市场风险与收益的多层次体系,建立止损坏账应对机制,加快完善配套政策,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外溢。三是及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为破产“僵尸企业”下岗工人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施行养老、医疗等必要的社会救助措施。
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先进产能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多次经历“产能过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主要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依托技术创新大力推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和关键也在于创新,主要是通过增强制度供给与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新主体、培育新动力、发展新产业。对我省来讲,化解过剩产能要在继续进行需求侧调控的同时,更大力度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
一是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对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大技改投入,不断调整传统产业的产品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层次。比如,支持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针对汽车、家电、电子、装备、军工等行业,开发档次高、质量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支持平板玻璃行业既有生产线升级改造,鼓励玻璃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延伸到装饰、电子、能源、环保及国防航天等领域。二是瞄准新兴市场需求,全力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创意这八大产业,具有诱人的经济前景,大力发展以此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有助于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三是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使河北制造摆脱“双向挤压”的困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河北传统工业“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四是大力发展进口替代。瞄准国内市场热销的国际产品和出国购买集中的产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满足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只有精心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加大品牌建构力度,勇于并购国际优质资源,才能让我省传统企业真正站稳供给端。
加快产能对外输出和海外转移,释放过剩产能
国际经验表明,拓展海外市场、产能向海外转移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比如,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以此来解决其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欧盟各国也十分重视海外工厂建设,以汽车制造为例,欧洲汽车制造商持续增加在新兴国家的投入,纷纷建立汽车生产基地,使各汽车制造商有效化解了产能过剩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我省应进一步依托我国与东盟、南美、南非等区域和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间双边机制,充分利用国家间多边合作机制,抢抓“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成立带来的产能国际转移及对外输出的有利契机,通过政策引导,在对外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建立海外销售服务基地等方面做足文章。
一是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信贷、外汇、保险、财税、人员出入境政策措施,引导、规范和保护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鼓励投融资系统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走出去”。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工业园区。推动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省内企业集中入园,降低投资风险。三是加快对发达国家先进装备、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投资并购力度,鼓励国内企业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四是鼓励省内各类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省内钢铁、装备等生产企业,联合拓展对外承包工程领域,承揽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能源、通信、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五是鼓励优势企业充分利用网络营销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构建海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自有营销渠道,完善贸易促进和终端市场营销功能。
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整合优化产能
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对企业来说是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提升,对行业来说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通过优化重组和整合不仅可以对市场布局进行重新调整,让区域市场中技术先进的大企业作为主导企业来有效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还可以迅速有效地去除落后产能,整合过剩产能。从全省的角度看,提高产业集中度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限制,培植壮大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协作体系,为大型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二是鼓励陶瓷、有色、玻璃、炼油、轮胎行业的龙头企业对省内其他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利用市场化手段提升产业集中度,通过公开拍卖、股权转让、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积极盘活土地、厂房、设备等有效资产,安置失业人员。三是鼓励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利用技术、管理、品牌、资金、订单等优势,与集群内其他企业建立联盟、协作配套、共同发展,条件成熟时积极组建紧密型企业集团。四是推进与央企的合资合作,支持央企对我省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完善落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注重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各类保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化解过剩产能的关键在于,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矫正导致系统性产能过剩的体制缺陷,从而激发市场在调整过剩产能、协调供需平衡、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高效率性。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过剩产能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严格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认真执行国家新修订的钢铁、水泥产业政策和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轮胎行业准入条件,加强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二是强化环保约束。加强环保准入管理,对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实施限产、停产等措施。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并据此建立全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环保管理动态数据库。三是发挥价格政策调节作用。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发挥价格在市场资源合理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行业标准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总量排放超标的企业,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实施惩罚性电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四是实行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不能按时完成淘汰压缩落后产能任务、不能认真执行环保排放标准的企业,实行限制性信贷政策。对拟兼并重组和转移境外的过剩产能,要积极探索开展并购贷款和境外贷款业务;对拟转型升级的过剩产能,应合理满足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技术改造等贷款需求;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应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五是建立信息预警制度。发挥省直部门、行业协会在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及时发布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利用、市场供需等信息,建立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全省统一的投资项目信息库,加强动态监测,建立信息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