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供给侧改革,点中要穴
周少华
//m.auribault.com 2015-11-23 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自从告别短缺经济后,人们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需求端,外需不行了就扩大内需,投资不行了就扩大消费,长期将视野局限在需求侧——投资、出口、消费,以至在屡屡的投资刺激下,造成现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需求拉动增长,这从经济学原理上说是不错的。但现在物质过于丰富,一般商品打动不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这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情形截然不同——那时是大众缺乏购买力造成的过剩,是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结果。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用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扩大投资需求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现在中国的情况是,看着货架上五光十色的商品,没有自己所需要的,但生活中又有许多需求没能得到满足。比如,下班回家想喝杯茶,发现开水没有烧;生病吃药,时间、剂量经常要忘记;好不容易到了双休日,则是抹桌拖地一大堆家务活。这时我就想,如果有个家政机器人就好了,除了家务,最好还能帮助读书读报、刷刷手机屏什么的,哪怕花上三五年请保姆的费用也买了。可现实是:你的需求满足不了。

  最近,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真可谓点中了要穴,一针见血。

  长期以来,很多人根据宏观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原理,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复在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上做文章。其实,“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大组成部分,是应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需求侧动力,它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增强,但不是发展的原动力。而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可持续的动力,它们都处在供给一侧。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及其背后的企业高负债、生产高成本、商品高库存,经济下行的压力就来自“去产能化”。

  产能过剩看起来是需求不足,但根子在供给,由于改革不到位,制度供给不足、结构调整动力缺失、要素配置低效和错位,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供给体系的这些偏差,结果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方面商品过剩,再打折促销也无人问津;另一方面许多人为了一副马桶盖、一个电饭煲、一罐婴儿奶粉,不惜万里,走出国门求购。

  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普遍满足的社会,改善供给,就能激发需求。但要破解过剩和短缺并存的供给结构,需要有促使要素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要素供给决定生产力,要素升级决定结构升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义,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要素配置、释放社会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就是培育动力机制,供给侧改革就是一种理念创新,它必将带来体制机制、文化科技、发展形态的一系列创新和创造。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