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能够保持近4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根源。其中,确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当前,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却对成就背后的制度因素不理解或不认同,有的甚至指责、歪曲中国制度。这不仅因为他们对中国制度的认识存在不足,更因为他们固守所谓现代化的西方模式,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制度。对此,我们必须以坚定的制度自信予以回应。中国的制度自信从何而来?这种自信绝非盲目的自我陶醉、自以为是,而有坚实基础。
中国制度的优势已被实践和时间所证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发生举世瞩目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放眼全球,中国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足以证明中国制度的合理性、稳定性与优越性。这样一套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中国制度植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制度。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下胸襟,要求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断包容、吸收、融合各种先进文化,从而使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机活力,也使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又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家国情怀,反映了中国人民历来抱有的对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可以说,中国制度既遵循普遍规律又不墨守成规,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反对照抄照搬,既吸收别人好的东西又保持自己好的东西,从而在文化独立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中国制度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近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逐步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以这些基本制度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体制机制;还有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任期制、党内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党内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
以中国制度为根本保障,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制度已经完美无缺,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是有机统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又坚持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这些制度,使中国制度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有效的机制,能够更加顺畅地运行,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作者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
国企改革,为全民福祉而战 | 2015-07-22 |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2015-07-22 |
习总书记“七一讲话”为何强调“文化自信”? | 2015-07-22 |
习总书记“七一讲话”为何强调“文化自信” | 2015-07-22 |
全面理解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 2015-07-22 |
坚持文化自信 走向民族复兴 | 2015-07-22 |
着力“四个坚持” 坚定文化自信 | 2015-07-22 |
辩证把握“四个自信”的关系 | 2015-07-22 |
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 2015-07-22 |
文化自信的战略意蕴 | 2015-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