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龙
//m.auribault.com 2017-08-04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十分崇高的价值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司法活动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法治理论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在争论不休的时候,人们就诉诸裁判者,去找裁判者就是找公正。裁判者被当作公正的化身。”资产阶级学者发挥了这一观点,特别是美国的违宪审查把这一观点神圣化了,德沃金曾经把法院称为法律帝国的首都。20世纪60年代,欧洲法学家提出了“保障公民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的口号,并在西方世界掀起过“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运动。很显然,这是西方鼓吹的司法遮羞布,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比如美国白人警察枪杀黑人而被无罪释放比比皆是。

  尽管西方学者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的科学命题,但他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论点。比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段话的道理非常深刻,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说,中国的司法发展离不开对人类法治文明的借鉴、继承和创新。

  社会主义制度为公正司法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社会公平是其内在价值追求,必然要求司法成为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固防线。社会主义司法是人民的司法,司法为民既是根本宗旨,又是其实现的目标。因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也表现在司法上,不仅要求司法为民,还要求司法公正。就是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司法的本质属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两个公正”,即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这是它的根本属性和原则,这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了保障。

  司法是法律实施的核心部分,公正裁判又是司法的灵魂,它不仅使人民在每个具体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且是对社会公正的一个重大推动和引领。之所以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司法具有定分止争的终局性作用。法律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对纠纷实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最终必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最终必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这个武器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司法不公导致的冤假错案,损害的不仅仅是人民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第二,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通过处理具体案件,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引领人们朝着合法的方向工作,引领全社会朝着合法的方向生活,进入法治的轨道。同时,公正司法对其他社会公正活动,如调解、行政裁判等,都起着示范作用。公正的司法既是深刻的法治课,又是生动的道德课,对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向起着重要作用,对建设现代文明是很好的示范。

  第三,司法公正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起着保障作用。公正司法既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又保障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既“导航”又“护航”,使保障与引领统一起来。公正司法能有效地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至于出现韩非子所说的野兔争着抢、家兔过而不顾的局面,使人们生活在有序的社会秩序之中。

  第四,司法公正对人们的行为有预测作用。公正司法不仅能防止和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而且通过案例生动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必须做,哪些行为禁止做,使人们能够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促使人们遵纪守法,成为法治社会的公民。

  推进公正司法,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我国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公正司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作者:李龙,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