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专家、代表热议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杨舒 叶乐峰 詹媛
//m.auribault.com 2017-10-20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常纪文 郭红松绘

孙要良 郭红松绘

王向红 郭红松绘

游客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景区游玩。新华社发

塞罕坝机械林场 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主持人:杨舒 叶乐峰 詹媛

  嘉 宾:

  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孙要良(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

  王向红(十九大代表、江苏涟水县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十九大报告高度评价了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对相关任务作出了具体部署。本报特邀三位代表及学者,就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解读。

  主持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转变?

  常纪文: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同时也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一重大论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二是我国目前在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三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实现平衡和充分发展。因此,十九大报告对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作出了重大判断,对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孙要良: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不懈奋斗,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无论物质发展水平还是文化发展水平,都取得了巨大提升和飞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开始既要“生存”也要“生态”,既要“温饱”也要“环保”,因此,“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以凸显。“不平衡”包括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不充分、绿色发展不充分、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不充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品,可以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发展生态就是改善民生。

 王向红: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星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这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则表现为,尽管各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但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牢牢守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让绿地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