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最新成果,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一新思想的一个鲜明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深深蕴含着“中国逻辑”。“中国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内在规律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时代进一步深化的深层逻辑。
人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这无疑是正确的。这里使用的“逻辑”一词,具有发展规律、内在联系、理论体系等含义。我们一旦深入思考和研究,便会发现: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更为深层、更为独特的逻辑是“中国逻辑”。这里所说的“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既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实际的思维逻辑,也是关注中国与世界联系和发展问题的思维逻辑;既包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目标,也包含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价值追求。具体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中国逻辑”至少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时代问题为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2006年习近平同志曾经以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为题写过一篇文章,收录在《之江新语》中。他说:“众所周知,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从而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以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为目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贯穿在整个十九大报告中,也贯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中,成为统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核心价值目标。新时代是努力彻底消除贫困的时代,是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时代,是努力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时代,是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典范。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理念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其中的“共享发展”,直接表达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立场,共享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也在为世界和平发展、世界人民的安康幸福做出贡献。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和“共商共建共享”的世界发展理念,既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笃信,也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理论来自于对伟大的实践的总结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产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也是世界发展史上独特的伟大创造。在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中国理论,既是对中国思想理论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思想理论的贡献。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给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创造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种创造在21世纪中延续,并为理论创新不断提供鲜活的素材。习近平同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尊重实践, 深入生活,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进程,及时把握实践新变化,准确反映新时代的特点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变化的新特点,正确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
四、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更基本、更厚重、更广泛、更持久的精神力量;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代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的理论著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体力行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闪耀着中国先哲们的文化智慧和人文情怀,在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方面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和育人作用。他还特别强调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他在2005年发表的《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指出:红船精神是革命精神之源头,这种精神就是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后来的革命精神之中,具有恒久的文化精神价值。从对96年前革命文化精神的源头追溯,到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殷殷嘱托,我们感受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五、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独创思想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思想的民族。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理论思维根基,这就决定了中国理论的话语体系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是否成熟,一种基于民族独创的理论体系是否成熟,重要的标志就在于是否形成了以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语言风格为主体和基础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具有我们民族自己特色的话语体系。例如,“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自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基本方略”、“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著中大量引用中国经典,等等。此外,习近平同志在行文和演说中,语言朴实,接地气;在国际舞台上,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有的重要标识。坚持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决不是主张封闭僵化、自言自语、唯我独尊,而是主张在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话语的独立性,避免全盘西化。
以上五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说明“中国逻辑”的内涵。不能把“中国逻辑”简单地理解为某种抽象的单纯的历史逻辑,也不能把它理解为某种抽象的单纯的实践逻辑或者某种抽象的单纯的理论逻辑。“中国逻辑”体现了历史、实践和理论在特定的中国时空中的有机的具体的统一。正是由于蕴含着这样的“中国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具有如此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具有如此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才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引领力。“中国逻辑”必定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结合中不断延伸,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内核和决定因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主任)
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 2017-10-26 |
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 2017-10-26 |
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旗帜 | 2017-10-26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 | 2017-10-26 |
南方时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017-10-26 |
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 2017-10-26 |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2017-10-26 |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提... | 2017-10-26 |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017-10-26 |
新时代的思想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 2017-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