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遇见“你” - 文娱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穿越时光遇见“你”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4-07-02 04:27

原标题:穿越时光遇见“你”

10年,20年,30年,穿越时光, 你会遇到怎样的自己?那里有你跋涉的足迹、流过的汗水,还有满腔的赤诚、奋斗的豪情。那里或许没有丰功伟绩,但有点滴贡献,有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有一段同甘共苦的珍贵回忆。那是属于你的光辉岁月。——编者按

艰苦的环境和艰辛的劳动往往能让人回到特别纯粹的状态,产生一种莫名的幸福感。也许这就是刘雪丹希望重回20多年前工作地的原因

重回南昆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蒋菡

5月末,刘雪丹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南昆线。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工会组织了一场“点亮小心愿”活动,从女职工们写下的234个心愿中抽取了11个并将助其实现。刘雪丹就是“幸运女神”之一。

女职工们的心愿大都比较“务实”,比如一大束鲜花、一个羽毛球拍、一套全家福、一个新生儿换尿布台。而刘雪丹的心愿不同,她想重回千里之外的南昆线看一看。

她在心愿单上这样写道:“1995年8月我在一处四段,当时23岁,报名参加南昆铁路建设,和30几名同事从石家庄坐了两天半的火车到昆明……如今我52岁了,想去云南昆明沿着旧日足迹看一看。”

有种情结、有种情怀

过去32年的职业生涯里,刘雪丹去过很多地方,干过不少岗位。

1992年夏天,她从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前身)一处四段,先后在大秦线、京郑线干过。1995年与在同段当技术员的爱人结婚,随后两人一起转战南昆线。

南昆铁路是一条连接广西南宁市和云南昆明市的国铁Ⅰ级干线电气化铁路。刘雪丹所在的四段承担这条线的云南境内接触网施工任务。

刚到工区上班时,工长照顾女职工,给刘雪丹安排了帮厨的岗位,她先后在宜良分指和陆良指挥部担任食堂管理员。第二年她怀孕了不方便去买菜,领导又安排她当物资管理员,负责发料,直到1997年1月回家歇产假。后来,她又干过广深线、武广线,还在段部技术室以及2005年成立的运管公司生产技术部等部门待过。

“你在很多地方工作过,为什么最想回南昆线看一看?”记者问。

刘雪丹扭头想了想,说:“可能是有种情结、有种情怀在里边。”

她是河北人,去昆明是北方姑娘第一次去南方,充满了新鲜感。“年轻的时候特别想出去看看,当时坐了两天半硬座,也不觉得累”。20出头的年纪,刚成为妻子,又成为母亲,生活的画卷渐次铺陈开来,每个节点都是新的开始,而艰苦的环境、奋斗的豪情给那段经历笼罩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光环,回味悠长。

足够丰沛,足够真挚

5月29日,刘雪丹从北京飞到昆明,次日7时38分,她坐上了从昆明开往宜良北的绿皮车K7452——这趟车走的就是南昆线。“宜良北是我在南昆线时的工班所在地,当年是工长吕宝祥带着我们从昆明坐汽车过去的。”

列车徐徐前行,两个小时里她一直盯着窗外,拍下沿途的每个小站发给远方的爱人。因经常过隧道,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可想而知,当时施工条件多么艰苦,当年的铁路建设者多么不易。”她说,丈夫当年在技术室,和同事们扛着经纬仪在沿线交桩测量,用脚步丈量了四段管段内的每一寸土地。

一张名为《南昆路》的16开小报见证了那段岁月。这次刘雪丹重回南昆线之前,“点亮小心愿”活动的组织者特意找出了当年南昆指挥部油印的这份报纸。在1996年3月23日的报纸上,有刘雪丹的诗《妻书》:“离家的路虽有些长,但我不会用柔情将你阻挡。好男儿志在四方,请时刻记住你的背后,总有我关注的目光……”

“我都不知道我怎么还会写诗。”隔着20多年的时光,刘雪丹捧着泛黄的报纸心潮澎湃。

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只要有足够丰沛的情感。每个人也可以是音乐家,只要有足够真挚的情怀。

在这份小报上,还印了一首《工地小夜曲》,作词是安质员王维宽。“王师傅几年前去世了,他人特别好,那时候很照顾我。”刘雪丹红了眼眶,说, “他喜欢吹笛子,每个夜晚都从他房里传出悠扬的笛声,听了特别想家。”

下了火车,又驱车20多分钟,刘雪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宜良分指所在地。 “我们刚来时这里条件很艰苦,连自来水都没有,只能饮用院子蓄水池里的雨水,洗衣服还要去河边,但大家以苦为乐。”

那个二层小楼还在,只是更破旧了。楼道里黑漆漆的,刘雪丹用手机电筒照着亮往里走,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她的屋子在最里头,房门紧闭,对面原来住的就是王维宽。

在泛黄的《南昆路》上,还可以读到王维宽的散文《我的师傅》,写的是他耿直豪爽的师傅杨四喜。“车站到处是石质加水的基坑,有的还需在11米多高的挡墙上开坑打基础,而这些却难不住他……他憨厚地笑笑,带着自豪的口气说:‘昨天干了4个基础,一气儿招呼到夜里12点,今天准备再招呼它三四个!’”多么纯朴,多么豪迈。

文章结尾,王维宽写道:“电气化铁路的壮丽彩虹,是工人们的赤诚和热血铸就的!电气化的老工人,也正是这彩虹中一抹艳丽的辉煌!”斯人已去,赤诚不朽。

“你们是平凡的,却不平凡地活着”

5月30日下午,刘雪丹回到陆良,原来的陆良指挥部现在是陆良西桥社区办事处。“院子里地面弄平整了,办公楼对面原来机修班的那一溜小平房和办公楼右侧我工作过的食堂都没了,但是之前加工班的机器轰鸣声、院子里每个人忙碌的身影,以及我刚到这里时学骑三轮的场景顿时在脑海中还原了。”

刘雪丹坦言,刚开始她不太喜欢这儿。当食堂管理员的她每天要骑三轮车去买菜,那车很不好骑,天还老下雨,很不方便。

但待久了,她渐渐有了新的感觉。她看到加工班有个女焊工总是戴着头盔蹲在那里电焊,一焊就是一整天;看到机修班的工人们成天钻到车底下干活,满身油泥;看到食堂的刘师傅,为了让起早贪黑的大伙儿吃饱吃好,千方百计改善伙食甚至12小时值班;还看到她爱人,“干测量一路走一路测,啥时候回来都是一腿泥。云南的土是红的,老下雨,泥浆粘在裤腿上,洗也洗不掉”。

“看到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做着最平凡甚至是最微不足道的工作,我还有啥怨言?”刘雪丹说,“我慢慢接纳了我的工作,喜欢上我的工作,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爱岗敬业的底色也许就是在那里浸染的,情结和情怀或许也是在那里滋生的。

“后来当物资管理员,有七八十个小零件,我不认识,怕发错了,就对着零件图一个个看,认识它们长啥样子,然后记住在库房的哪个位置摆着。”她说,“后来有人来领料,我一下就能找给人家,觉得自己很称职,也挺开心。”

当时因为是新线,不用等到封闭点才干活,所以施工是没日没夜的,领料也没有点。“遇到卸车,不管什么时间,指挥部所有人都过来帮忙。我怀着孕,但也会去搭把手,那种场面、那种氛围,你一下就融入里头了。”至今回想起来,刘雪丹依然觉得“很热血”。

艰苦的环境和艰辛的劳动往往能让人回到特别纯粹的状态,产生一种莫名的幸福感。也许这就是刘雪丹希望重回南昆线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就像轨枕下的碎石,籍籍无名,又不可或缺。但只要你尽职尽责,都能从平凡中收获成长,而你所经历的那些时光,也将如琥珀一般凝固成光辉岁月。正如1996年1月3日《南昆路》的头条《献给为南昆电气化铁路做出贡献的全体职工》第一句写的:“你们是平凡的,却不平凡地活着。”

他和队友与两次风暴潮殊死搏斗

赵春国 李吉建 何艳华

一次故事会唤醒了胡志胜记忆深处的往事。

6月18日,中石化经纬公司胜利测井公司举行第10届“光荣与梦想”故事大讲堂活动,一位讲述者提起了29年前那次特大风暴潮和激流突围行动。胡志胜正是亲历者。

回到家,胡志胜翻箱倒柜找到了当时头版头条刊登这则新闻的《胜利测井报》。

1995年2月27日一大早,在山东东营河口区,29岁的测井一分公司放7队队员胡志胜和6名队友驱车60公里,来到大海边进行测井施工。“记得天特别冷,风越刮越大。大家都想早点完工,回到车里暖和暖和。”胡志胜回忆说。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一场从未见过的风暴潮即将袭来。

《胜利测井报》完整记录了当时的过程:“上午10点30分,一股强寒流奔腾南下,形成强大的风暴,向桩西油区袭来……11点30分,测井施工刚刚结束,风力已达10级,海水蔓延到井场,没了脚腕。”

眼看形势越来越紧急,作为队长,梁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中子源决不能丢,尽快徒步撤离!测井用的中子源含有放射性元素,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

梁超和胡志胜抬着中子源下了水,另外5个人一字排开,牵着手、拉着胳膊,艰难地在齐胸深的水中行走。走到最深的路段,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梁超和胡志胜拼命把中子源举过头顶,另外5个队友簇拥在他俩周围。海水冲击着他们已经麻木的身体,张海清被水冲倒了,旁边的池胜军赶紧一把把他拽起来……下午6点,他们终于进入了安全的钻井驻地。

半个多月后,单位专门组织了放7队战海潮事迹报告会。面对同事的掌声,胡志胜翻来覆去只说了一句:“我们这支7个人的队伍太好了!”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随着改革的深入,放7队的人员不断变化,队名也几番更改,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队魂在每个人身上扎了根。

1997年9月14日,《胜利测井报》以《一曲集体主义的英雄壮歌》为题,报道了胡志胜、池胜军等人所在的测4队战胜风暴潮的事迹。

“1997年8月19日,11号强台风席卷着暴雨和海潮一起扑向桩西油区,井场最高水位达2米左右,巨浪可冲上高达5米的钻台。正在这里施工的测井一分公司测4队胡志胜、池胜军等8名同志,忍受着长时间的饥饿、疲劳和寒冷,与狂风、暴雨和巨潮进行了一场长达40小时的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集体主义的英雄壮歌。”

随着海边防波堤的建设和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现在测井施工已经很难遇上风暴潮了。

“两次大风暴潮刚好都被我赶上了,我就是个普通工人,没什么可讲的,干好工作是本分。”回想20多年前的情景,寡言少语的胡志胜脸上还有些羞涩。

前些年胡志胜当过队长,如今在测3队当地面工。问他工作30多年来取得过哪些荣誉,胡志胜摇摇头。但是他所在的班组多次被评为测井公司“工人先锋号”“十佳小队”,还当选过集团公司金牌队。

胡志胜很普通,但又不普通。正如多次采访过他的公司宣传科科长王守星在一首诗里写的:“就像一道霞光,披起生命的桔红,与苍白地活着的人区别开来……啊,测井工,把满眼斑斓的色彩,写在身上。”

来不及换下工服去相亲

曹英男

“眼看着太阳落山了,工人们说说笑笑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荒原、雪地、铁塔、抽油机渐渐消失在黄昏中,车驶过街市,灯火的喧嚣让小伙子们忽然记起今天过节。车里顿时安静了不少,大家都在想着各自的心事。安全员肖永旭显得格外落寞,今天本该是他相亲的日子。‘没办法,搞工程的都这样,别人介绍好几个了,人都不错,可一年到头也没时间陪人家,打电话都少,谁跟你处啊,黄就黄了吧,以后再说。’肖永旭无奈地笑着。”

6月28日下午,肖永旭盯着2005年第1期《油田电力通讯》上刊发的这篇关于过节的文章,笑了。笔者盯着肖永旭,也笑了——这位24小时前刚在中油电能电力技术服务公司“两优一先”表彰大会舞台上精神焕发、慷慨陈词的项目管理一班班长,变得蓬头垢面,身上原本笔挺的白衬衫、黑西裤也跟着遭了殃,整个人像刚从坑里爬出来似的。

“昨天现场有事,我开完会就直接过去了,想换衣服不赶趟了。”肖永旭略带歉意,黑黝黝的脸上隐隐露出两个灰酒窝。

在90多公里外的现场,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古页8H1井区Q9层扩大试验工程电力部分刚刚完工。为了保这个重点工程,肖永旭又40多天没回家了。这天早上6点,他就起床从驻地驱车40分钟赶到工地,协调征地事宜,组织各方进场施工,设计交桩。

“肖哥,唠唠当年相亲的事儿呗!”笔者说。

“哎呀,早都忘喽!”肖永旭说,这稿子写的是2004年的事,2006年他就相成了——穿着工服去的,见过一面就直奔工地,要干一个电缆迁移工程。

“她看上我了。”肖永旭分析“成功原因”。

肖永旭年轻时又黑又帅,会弹吉他,人送绰号“黑面秀才”。从1998年毕业上班至今,他一直从事电力工程施工。具体干过多少个工程,他也记不清了。

长年风吹日晒,让肖永旭更黑了。“前两天儿子中考,我请假回去了。”只要稍得闲暇,肖永旭就尽量顾家。不过这两天的积极表现,难以弥补他长期的愧疚。

“我不是个好爸爸!”对于儿子,肖永旭心里疼爱,却无暇多管。儿子早产,刚出生三天就得了肺炎,进了ICU。大夫建议放弃,因为即使能救回来,也可能脑瘫。肖永旭咬着牙说:“救!无论什么结果我都愿意承受!”抢救了一个月,孩子奇迹般康复了。那次,肖永旭在医院陪了一个月。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陪儿子的时间屈指可数。

“这些年,你动没动过转岗的念头?”笔者问。

“当然想过,就是下不了决心。”他像回答问题,又像喃喃自语,“我走了,这活儿谁来干呢?”

桌上的这摞旧杂志,记录着许多人的青葱岁月。在2005年第3期《油田电力通讯》上,有一首散文诗《冰凌花》,其中一段这样写道:“不要告诉我,你也曾留恋喧嚣街头的灯红酒绿;不要告诉我,野外驻扎时也曾在梦中呼唤妻儿的名字……你不曾告诉我,你也无法说清楚,可我却深深地知道,答案在你饱经风霜的双颊上刻着,在你紧锁的眉宇间藏着,那是一份对电力工程的火热赤诚。”

2569095_tpzz_1719817564898_b

“还是忙点好,你忙,才证明你还是个有用之才”

基建班班长王向华 的忙“历史悠久”

张传武

6月27日7点刚过,王向华来到正在改造的原2000t/d生产线中控室。自将其改造为物资仓库的决定做出之日起,王向华就忙碌起来:设计室内货物分区,规划室外堆场,联系施工队……

53岁的王向华是中国能建葛洲坝钟祥水泥公司生产管理部基建班班长兼生产统计,另兼生产用电外部联络员,曾负责计量能源管理和环保管理。每天,他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

王向华的忙“历史悠久”。10年前的2014年5月6日,钟厦公司(现公司前身)内刊《钟厦报》上,刊登了同事卢帮金写的一篇题为《“忙人”王向华》的报道。文章这样写道:“工作中的王向华似乎没有‘闲’过一次,有时一连好多天看不到他的人影,要么是跑钟祥,要么跑武汉,要么扎在办公室整资料……四五十分钟车程,他几乎不停地在通话,内容涉及电力、环保、招投标等诸多事项。似乎任何复杂的问题经他几番‘没问题’‘问题不大’‘好,我来安排’等答复之后,都迎刃而解。”

再往前一年,2013年5月8日的《钟厦报》上,一则《王向华同志荣获市“劳动模范”称号》的消息中这样写道:“王向华始终处于‘奔跑’状态。在计量管理上,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器具台账,改造和优化了公司计量器具,使之始终保持在先进水平;在能源管理上,加大对生产用电定额管理考核力度,确保了公司电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他参与了2000t/d和4500t/d生产线电气设备设计、招标、修改设计方案、制定合同、验货,直到安装调试的全过程。”

提到当时的情景,王向华记忆犹新。“那时候的确是忙,整个2000吨生产线建设现场虽说有一个管理专班,可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大项目,各自都很忙。”他说,“各施工队为了抢进度经常扯皮,白天要进行协调、检查,还要收货验货,晚上制订货物进厂计划、商量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晚上10点多回家是常态,有时太晚了就在办公室将就一下。”

特别令王向华印象深刻的是4500t/d生产线安装期间,设计院提供的从总降到各车间的电力线路图纸过于简单,并与现场情况不符。他带着技术人员将总降室、各配电室到生产车间的线路进行一遍又一遍测量、校对,重新绘制详细的路线图,并与安装公司技术员沟通,确定了以桥架铺设的方式进行线路改造的方案。

“方案实施后,桥架及线路达到了安全美观、经济实用的效果,领导很认可。”王向华说。

转眼10多年过去了,当时引以为豪的2000t/d生产线已经拆除,曾作为接待“打卡地”的中控室,早已停用并闲置至今。

今年6月中旬,当王向华忙完替代燃料项目,将“忙”点转到这里后,沉静了近10年的中控室一天天恢复生机。

“还是忙点好,你忙,才证明你还是个有用之才。”这是10多年前,王向华对采访他的卢帮金说的一句话。

随着钟厦公司与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公司牵手,王向华的舞台更大了,先前积累的知识与技能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他也更忙了,忙出了连续三年公司“最佳文明员工”的殊荣。

王向华享受着忙碌。在忙碌中他忘记了自己因先天性小儿麻痹导致的左臂发育不全而带来的各种不便。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朱晶晶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网评推荐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