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刘文宁-正文
治理择校乱象:“上榜”城市不能再手软
//m.auribault.com2014-02-2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那些对改革抱着“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地方,那些停留于“徒陈空文、等待观望”的地方,该醒醒了,该有所行动了。19个大城市,比拼已经开始,观众期待各位选手能跑出好成绩。

    “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日前,继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教育部瞄准19个大城市,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其2014年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要求各市提出有针对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努力破解择校难题”。这19个大城市包括北京等4个直辖市、深圳等5个计划单列市和哈尔滨等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

    治理小升初择校乱象终于排出了时间表,还不客气地点了19个大城市的名,这一消息对不少家长来说,既喜出望外,又有几分将信将疑。

    因为多年来,类似的通知连连下发,但一次次“雷声大雨点小”,个别地方择校乱象甚至持续升温,舆论的指责、公众的不满充斥网络报章。有人总结,在北京,想上一所好初中,有门路的“拼爹”,有财力的“拼钱”,没权没钱的只能“拼命”,即家长逼着孩子“占坑”、上奥数、学特长。看看小升初培训业务成为多少教育类民营上市公司的主营收入,看看有多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周末睡眼惺忪奔波于一个接一个的培训班,就可知小升初竞争有多惨烈。

    在多年的煎熬与焦虑中,家长们急切盼望政府出手治理择校乱象,但他们一次次失望而归。“本地情况特殊”、“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屡屡成为借口。家长们在摇头叹息中渐渐失去了对相关部门的信任与期待。

    这次点名19个大城市,且排出今后3年实现免试就近入学时间表,终于让公众看到告别择校乱象、回归义务教育本义的曙光,看到地方政府部门尊重法律、依法行政的姿态。

    翻翻《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不是选拔培养“尖子生”、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儿童的公益性、普惠性、保障性的国民素质教育。依靠特殊政策打造“牛校”,将学校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逼着家长及孩子陷入择校怪圈挣扎,严重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原则和教育规律。无论是以权择校、以钱择校,还是以优择校,都在破坏教育公平,加重学生负担,人为拉大社会差距,污染社会风气。

    之所以不惜文字重申义务教育的原则,实在是个别地方“走得太远”了。个别“牛校”可以将校庆办进人民大会堂,可以将运动会办到鸟巢,而且以此为荣,这暴露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的巨大差距,不仅不是什么值得炫耀之事,相反则是义务教育畸形发展的标志。由此可以看出,某些地方所追求的教育“政绩”,大大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初衷与真谛。而问题迟迟得不到治理,似乎又给了某些地方“这事没办法解决”的“底气”。

    治理择校乱象,这事有多难?安徽铜陵、辽宁盘锦、河北邯郸、山西晋中等地经验显示,清除择校怪胎,并非比登天还难。在北京,试行学区制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举措,也赢得不少叫好声。道理是一个道理,告别择校,让孩子就近入学,各地缺的不是办法,是决心。

    这次点名和倒排时间表,可谓打响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象的“起跑枪”。在这个运动场上,参赛选手是19个大城市的市长、教育厅长及中小学校长等,观众和裁判是广大市民,包括新闻媒体。那些对改革抱着“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地方,那些停留于“徒陈空文、等待观望”的地方,该醒醒了,该有所行动了。19个大城市,比拼已经开始,观众期待各位选手能跑出好成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