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打工路上:农民工“烦忧热线”背后的冷问题
//m.auribault.com2014-05-2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5月2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只有初中文化的河北张家口菜农陈军到北京种菜打工,别的打工者种地为了多挣钱,他却把目光全放在了周围的农民工兄弟身上。2003年开通“烦忧热线”倾听农民工烦恼,内容涉及婚姻、家庭、教育、劳资、抑郁症、维权信访、家庭暴力等方面。从2003年“烦忧热线”开办以来,已接听了3万多人次的电话,近百万字的案例被整理出来。

    一个在京打工的普通菜农,没任何心理学专业知识,却通过业余在大学旁听4年心理学课程,参加大量培训,介入到倾听农民工心声、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的公益事业,实在是难能可贵!称他为“农民工的贴心人”,恐怕毫不为过。引人思考的是,由一位菜农开办的“烦忧热线”何以有那么多粉丝?这其实折射出2.69亿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精神文化生活亟待重视。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90%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业余时间“感到寂寞”,65%的新生代农民工为感情问题感到困惑,甚至有25%的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在这25%的人群里,有58.5%患有抑郁症,17%患有焦虑症,另有4.6%的人曾想过自杀。想不到,来到繁华都市寻找梦想的农民工们,存在着不容小觑的“心理贫困”以及心理疾病。

    农民工心理问题从何而来?虽然很多城市针对农民工的政策利好不断,但有专家研究发现,农民工仍摆脱不了压抑心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积极调整与外界的矛盾,而是采取退缩、回避的态度对待矛盾;封闭心理——自认为比城里人土而产生自卑,不愿与人沟通,甚至尽可能减少与人接触;空虚心理——缺乏人生目标而精神萎靡不振,似乎一切只为赚钱。

    农民工不能享受市民待遇,也易让他们“羡慕嫉妒恨”。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虽然国家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但顶层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则最为关键,现实却往往卡在了“最后一公里”。2013年农民工权益调查显示,超时劳动没有缓解,工资拖欠依然存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依然不高。社保制度、住房保障、劳保维权等问题尚在,流动人口何以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农民工不怕受苦,就怕受气。当农民工普遍感到人际关系封闭、物质条件拮据以及市民待遇贫乏时,岂会没有心理问题?所以从政府到社会对农民工不仅要有物质保障,还要有精神关爱,以实现农民工从精神上融入城市的繁华。创办农民工“烦忧热线”是一条路径。这类“烦忧热线”不该仅是一位菜农创办的,政府部门也该像菜农陈军那样,把“烦忧热线”这类“小事儿”办成大事儿。

    当然,仅是创办“烦忧热线”还不够,还得从制度法规上,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公共服务匮乏、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等“冷问题”。农民工关注的不仅仅是工资收入,子女能否就近上学、文化生活是否丰富等,也事关幸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