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广州日报:切断利益链条 消除替考顽疾
//m.auribault.com2014-07-09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筑牢制度的“铜墙铁壁”,让高考的每个环节都能透明公开地受到各方监督,也是防范各种漏洞、保证考试公平的治本之举。

  昨天上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高度重视个别地区出现的替考、加分人数过多事件,已分别派出工作组进行实地调查。目前,已调查出35人涉及替考事件,其中,被替考的学生有10人,枪手11人,中介3人,舞弊人员9名,其他涉事人员2名。续梅表示,枪手将一律开除学籍,而被替考考生则处以停考国家级考试3年的决定,公职人员接受党纪、政纪处分直至开除公职。而替考事件中,受贿及玩忽职守人员将移送司法机关。

  彻查替考事件,还高考公平,教育部的态度值得称道。但是,从目前的查实现状看来,还不容乐观。之前河南省招办就已声明,已查实今年高考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而目前仅查出35名涉事人员,才仅仅是个开始。对替考这种丑恶现象,必须本着坚决纠错、改错的态度,一查到底,切实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高考替考并非新鲜事,2006年,陕西省洋县高考发生替考事件,由个别教师出面组织部分高二优秀学生参加替考;2007年,河南郸城、安徽省砀山都发生过严重的高考替考未遂案,其中砀山县有41名在校大学生被雇参加高考替考;2008年,甘肃天水市发生有组织的集体冒名替考事件,山东省一所中学的十多名高二学生千里迢迢异地替考。今年高考,除了河南的替考案外,山东济南警方也在考试前夕抓获了2名组织高考舞弊的犯罪嫌疑人以及18名枪手。

  为什么替考年年不止?是监考纪律不严吗?为了防止高考替考,除了巡考、摄像头等传统手段外,近年来各地甚至纷纷采取了指纹识别、身份证识别、人脸识别等高科技的身份识别技术,可是防线仍屡屡被突破。是处罚不严格吗?替考一经查实处罚并不轻,除了被替考学生被取消考试资格,替考枪手开除学籍外,仅甘肃天水案中,就有5人被提起公诉,31名公务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理。可杀一未能儆百,高考舞弊依然“前仆后继”。

  究其原因,是“无利不起早”。对于被替考考生而言,本来成绩就不佳,如果侥幸得手,就意味着远大前程,即使被查出,也大不了和自己考不上的结果一样,值得一博;对于枪手来说,3万元到5万元的高回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中介而言,既可以和有关部门拉拢关系又可获暴利,动力无穷;而对那些涉考的违规工作人员,滥用权力谋利几乎是一种自觉。有需求,有市场,有高额回报,让高考替考无形中构成了一条庞大而隐秘的地下产业链。据报道,要将一个替考平安送入考场,雇主最少都需要付出10万元。如此高回报的驱动,只要高考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就可能被乘虚攻入。

  因此,要终结替考顽疾,必须彻底斩断利益链条。从这条地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枪手固然该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但这些缺钱的学生不过是产业链的末端,能真正支撑起这项一本万利生意的,不是跑龙套的中介,也不是违规的监考人员,而是背后一手遮天,能搞定考试各个环节的核心人物。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大的能量,可以让替考者指纹露馅仍能入场,让考场监控录像不拍不该拍的地方。所谓“打蛇打七寸”,如果不铲除背后强大的保护伞,很难真正斩断利益链,即便每年严查猛打,终究是伤其皮毛而无损筋骨,风头一过,替考仍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然,筑牢制度的“铜墙铁壁”,让高考的每个环节都能透明公开地受到各方监督,也是防范各种漏洞、保证考试公平的治本之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