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姜朝晖:谨防以资助之名行商业之实
//m.auribault.com2014-08-04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各地高考录取工作已近尾声,但个别机构和部分媒体以售卖商品的形式募集资金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过度渲染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并把资助学生与售卖商品绑定在一起。

  笔者以为,不管是个体还是组织,募集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这本身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值得鼓励和欣赏;但是以售卖商品的形式,以过度渲染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方式进行资助,却并不可取。

  首先,必须谨防以资助之名,行商业之实。虽然,一些个人和机构的资助,的确有不少是出于慈善目的,真正是在做公益,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但是,我们也不排除一些个体和机构,资助贫困大学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他们打着资助大学生的名义,达到一些不正当的目的,比如企业利润,社会声誉等等,如果要澄清资助动机,资助方则非常有必要对资助的目的、方式进行说明,对商品出售的收入、用途要进行公示,并主动报当地工商和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其次,资助大学生,必须尊重事实,不能违背最基本的资助伦理。显然,过度渲染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直接影响了社会公众的判断,并利用大家的同情心,让更多的人采购商品,其实也是一种商业欺骗行为。从长远来看,它对社会的公信力会有负面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不尊重事实的渲染报道,极有可能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即便是正常的宣传报道,有些涉及家庭隐私的内容,也应该征得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否则,即便好的动机,也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最后,对于那些真心实意资助大学生的个体或组织,还是应该予以鼓励。总体来看,近些年来,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资助,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从财政上进行了保障。可以说,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已惠及到所有的高校和绝大部分贫困学生,基本上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但是,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公益的个体或组织,还是要进行鼓励、支持、规范、引导。鼓励和支持他们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规范和引导他们多一些资助之实,少一些商业之名。

  总之,在政府资助体系之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资助贫困大学生学业,也是为社会贡献正能量。但是,我们必须谨防那些打着资助大学生幌子的商业行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