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非常”人才要不要“非常”培养
//m.auribault.com2014-07-2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时间:2014年7月10日

  地点:光明日报

  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嘉 宾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周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书记、副校长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施建农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 盈 北京四中道元班班主任

  最近,北京四中道元班高二学生齐麟致要休学一年办公司了。这个被同学老师称为“小乔布斯”的编程高手的“惊人之举”迅速引来了众多关注。与之一同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专门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浓厚兴趣的“超常少年”——四中道元班,为他们创设完全不同的学术支持和学习环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正是四中道元班的初衷。

  为特殊人才开辟特殊的成长路径,这样的尝试不只四中一家。1985年,人大附中建立了数学学校、足球学校、管乐学校、外语学校和发明创造学校。在选拔和培养上,从重视数学到多学科发展,从偏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到注重各种特长潜能,从偏重智力因素发展到智力、非智力因素兼顾考虑、双重并举,从结果导向发展到过程性评价。经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间断地培养,人大附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2010年,人大附中申请并经上级批准成立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其目标之一就是努力打通大中小幼各个环节,争取突破现有的高考政策瓶颈,探索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一方面是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急切心情,一方面几十年里似乎又少有大师级人物出现。现在,确实需要我们对人才培养进行反思:对一些超常少年要不要特殊培养?历史上大师的最终成功靠得是什么?

  主持人开场语

  今天的议题就是:“非常”人才要不要“非常”培养。这应该是很受关注、非常敏感的话题。有的专家说这个问题不好谈,越不好谈我们就越得谈。一方面,这涉及什么是“非常”人才?怎么甄别?怎么判断?另一方面,真是“非常”人才判断出来以后,怎么培养?是和其他的人一样来培养?还是单独培养?如果单独培养是从基础教育开始,还是从高等教育开始?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请大家畅所欲言。

  是“散养”还是“专门培养”?

  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需要政府提供公平的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的公平要适合每一个学生,不是人人都一样,不是平均主义。 ——顾明远

  拔尖人才的产生最核心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先天的遗传禀赋,这是基础。二是后天的环境条件。现在有种误解把教育均衡等同于教育平均,一提教育均衡,就是所有的同学应该享受一样的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应该是每个学生享受适合他的教育。——周建华

  顾明远:公平是从社会学角度讲的,从教育学角度看,与公平相对应的就是如何培养人才。教育公平可以是制度的公平,权利的公平。从教育过程的公平来讲,我们政府要提供公平的资源配置,不要搞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而资源的配置需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不是说一样的就是公平。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智商高,有的智高低;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形象思维好。给不同的学生配置不同资源,这不是平均主义。说到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就是最好的公平。

  周建华: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对提高平均水平是非常有益的,美国基础教育的模式让最拔尖的人脱颖而出是最有利的。所以现在,美国倒过来学我们,全州统考,考试的分数和老师工资还要挂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一学他们是怎么培养出拔尖人才的。培养拔尖人才最核心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先天的遗传禀赋,这是基础。二是后天的环境条件。现在有种误解把教育均衡等同于教育平均,一提教育均衡,就是所有的同学应该享受一样的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应该是每个学生享受适合他的教育。

  具有优势禀赋的儿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是可以早期发现、早期培养的,这种培养和教育均衡并不矛盾,起点上做到有教无类,在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最后便是人尽其才,这也是结果的公平。我们现在的研究发现一个杰出的人才需要这样几方面的因素:第一,他所在的领域,他正好具有优势的遗传禀赋,他对这个东西特别感兴趣;后天的教育,后天的环境又赋予他这方面很好地发展,再加上持之以恒,他可能是这个领域最杰出的人才。

  施建农:教育的问题本身是一个长时距的问题,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且,这个结果还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这个社会本身在变,对人才的要求,对人才的标准也在变。

  我一直认为,既然人和人是有差距的,社会对人才需求又是多样的,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要求我们培养人才方式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又要求更有弹性的体系,要允许多样化教育模式的存在。建立一个包容性强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东西弄得很死,用统一的模子去套所有的人,那么出来的人才都是一样的。美国社会用来批评美国学校的有一幅漫画非常生动:画面是穿着五彩缤纷服装进校门的学生们,出来时都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有着同样的面孔,穿着同样的衣服,看上去整整齐齐的。那是人家批评美国的学校教育限制了人的多样化发展。那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体系到底在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面在起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是从娃娃抓起,还是从大学抓起?

  实验班、早培班不是不可以办,但是我们不可以去掐尖。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那不行的,要真正看到他在某一个方面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从小培养学生对某一些方面有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够真正出人才。

  ——顾明远

  张盈:道元班旨在用学生的兴趣引领其发展。班里有不同兴趣领域的孩子,比如有播音主持特长的,有电影特长、写作特长、漫画特长的,还有计算机、天文、工程、生物、化学、古体诗词特长的等等。12个完全不一样的孩子在一个班,同时又要达到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的甚至还要高出同龄孩子很多,怎么上课?对此,道元班采取了分层教学,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业需求,所以在道元班经常见一个老师给三四个甚至两三个孩子讲课的情况,而为了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学校对道元班的师资可以说是精挑细选。

  道元班的实践有很多挑战,不仅有选拔和培养,出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与其他传统班级不一样,他们的必修课程进行了适当地压缩,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重复性训练,而把更多的时间是留给孩子进行自主探究和研究交流。然而,每个孩子在自己兴趣领域内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国内大学的认可,所以大多选择出国,而且从目前已经出国的孩子看,国外大学对于道元班的培养模式还是相当认可的。当然,我们也有参加高考的学生,只是他们需要多花一点时间适应高考的系统和模式——当然,这也是道元班的一个困惑。如果有更多的国内大学关注道元班的学生也许情景会有更好地改变。

  顾明远:实验班、早培班不是不可以办,但是我们不可以去掐尖。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那不行的,要真正看到他在某一个方面的兴趣和特长,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从小培养学生对某一些方面有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够真正出人才。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他的兴趣,激发他的兴趣,更加促进他的兴趣。我们课程的安排,如北京十一学校走班制,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一定要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有一篇文章说到我们跟美国教育的差距是从高中开始。小学、初中我们的基础比他们打得好;到高中,他们好的学校要求很高。初中,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学,自由地发挥,到高中就冒出来了优秀学生。我觉得,首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着差距。第二,我们不能过早地就确立谁谁是天才,谁不是天才,要慢慢地在成长过程当中发现他、培养他。第三,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