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进步,存在于细节之中
——写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闭幕之际
本报记者 沈刚//m.auribault.com2014-03-1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浩荡东风,扑面而来。民主足印,清晰可见。

  清晨8时许,站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台阶上,全国政协委员邹先荣若有所思——如同9天前的那个午后他在这里所做的一样。

  彼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这里开幕。邹先荣清晰地记得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这句话:“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俞正声在其作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还说,要更多更好搭建平台,拓展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重申“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老“三不”,并提出新“三不”——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

  言犹在耳——邹先荣对本报记者说,“责任与担当,不会随着大会闭幕而结束。”

  在过去的9天中,2000多位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他们独到的见解、专业的建议、诚恳的话语,掷地有声,汇成一首宏大的交响曲。

  仰望国徽,心怀民意。不论是“老委员”还是“新委员”,都表露了他们的决心: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民鼓与呼”。而两会期间的人民大会堂,成了中国最大的民主讲坛。

  本次政协会共举行全体会议5次、小组会议8次、界别联组会议1次、提案协商办理会1场……多种协商平台,为政协委员们提供了广阔话语空间,大至深化改革开放、宏观经济走向,小至衣食住行、所思所盼。

  进步,存在于细节之中。

  我们注意到,此次两会“汇报发言”少了,民情民声多了;笼统概括少了,具体解剖多了;官话套话少了,真话实话多了。

  我们注意到,无论委员在小组会上的发言还是落实到文字的提案,“敢讲”、“敢问”、“敢质疑”成了亮点。

  我们注意到,委员围绕一些热门话题展开争论,如中国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核电?互联网金融新事物是管控还是疏导?

  我们更注意到,关于维护职工权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规范劳务派遣须防叫好不叫座”、“将职工技能培训提升为国家战略”、“让集体协商成为企业文化社会共识”、“好政策要多向困难职工倾斜”、“莫让维权成本压垮劳动者”……

  聚焦“庙堂”,是因为心在“江湖”。委员的脑海里、话语中、指尖下,有国事,更有老百姓的“家事”。

  5000余件大会提案,涉及方方面面,指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诸多沟坎,并提出解决建议。“在新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集思广益、汇集众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稳扎稳打地前进。”俞正声在今天的闭幕会上说。

  曾记否,小组讨论的争论甚至从会场一直延续到电梯中、餐厅里,温文尔雅有之,面红耳赤亦不乏。这9天之中,有共识,也有争论;有激情,更有理性;有尖锐,但奠基于真诚。

  显露的是智慧,孕育的是希望。盛会已闭幕,但乐章并未终结。

  此刻,人们相视而笑——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正不断地展现她的成熟与智慧。

  此刻,人们充满期待——期待委员击掌相约“明年再相会”时,心里不仅因大会“圆满结束”而感到轻松,同时还更深切地感受到肩上的重担。

  毕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持续的行为,而非仅在两会期间才有。关注民生,需要建言“庙堂”,但更关键是要涉足“江湖”、体察疾苦。

  再一次,打好行囊,我们出发……(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