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在干群间形成“脱贫共同体”
刘鑫焱
//m.auribault.com2016-09-2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扶贫对象最好形成真干真支持、多干多支持、大干大支持等激励效果,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

  扶贫先扶志。打消贫困群体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战中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理想的脱贫战略,无疑是立人。然而,过去扶贫工作中存在一些短期化行为:逢年过节看望慰问、给些米面送点牛羊,就算完成扶贫任务了。相应的,群众也会表现得很“务实”:对送来的钱物兴趣颇大,对技术、项目热情不高,因为不敢有太长期的指望。久而久之,有少数群众甚至认为,反正2020年要实现全部脱贫,政府总会想办法让大家日子好起来。

  贫困户中滋生“等着扶、躺着要”等心态,首先是主观意愿问题。长期的贫困,既能消磨人的斗志,也能锻炼人的意志,区别在于能不能看到希望。有次在山西大寨采访,当地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当年的大寨,无论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还是生产水平、发展条件,比现在不少贫困地区差多了,而当地人民群众就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肩挑背扛,创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当前,一些贫困群众丧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其实质在于没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奔向新希望的动力。

  脱贫致富离不开自己辛勤的劳动,幸福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但不意味着甩掉贫困包袱,就只能靠贫困群众自己想办法。如今我们面对的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换句话说,这个群体在主客观两个方面都缺少足够的资源,仅仅号召他们艰苦奋斗作用有限,关键是怎么让他们看到希望,拉着他们跳出发展的瓶颈。

  贫困户的思想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但精准扶贫也不能忽视思想的作用,要注意采取能调动其积极性的方式。比如,可以用竞争性、合作性扶贫方式,代替平均主义的模式,对扶贫政策资源实行差异化分配,以形成你争我赶的良性局面。在政策层面,对扶贫对象最好形成真干真支持、多干多支持、大干大支持等激励效果,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

  在外部帮扶和贫困户奋斗之间形成合力,至关重要。当前,一些地方对扶贫干部提出了许多单方面的考核措施,比如“不脱贫、不脱钩”,乃至“召回”不合格干部,对干部与群众的良性合作构成了一定的外部压力。然而,要想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形成“脱贫共同体”,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双方积极性。某地结合当地实际及历史传统,提出支持农民养驴脱贫致富,采取扶贫方与被扶贫对象共同出资的方式买驴。这下,贫困户的积极性来了,养驴也精心多了,就怕万一养不好,自己出的钱白搭了。利益合作式脱贫关系一旦形成,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样,效果明显好很多。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难繁重的系统工程,干部帮扶必不可少,却又不能喧宾夺主。用足扶持力度,并尊重贫困群众的自主权,才能引导他们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彻底把“等靠要”思想从贫困群众心中赶走。当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同频振动、锐意进取,真正形成利益和情感的共同体,才能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