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开放发展,“做生意”更要“通规则”
朱珉迕
//m.auribault.com 2015-11-10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访问越南、新加坡,数次提及欢迎周边国家搭中国发展“快车”,并邀请相关方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及“亚投行”建设;与历次“高访”一样,中越、中新之间均签署了数目可观的贸易大单。几乎同时,亚投行候任行长金立群透露,亚投行预计今年底正式营运,并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提供贷款。

  这些新闻放在一起,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经贸格局的态势显而易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番同世界经贸格局的深度融合,今天的中国会处于何种方位;而在“开放发展”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语境下,这样的融合和参与将会越来越深。

  开放成就发展,这是对30余年历史经验的一条基本判断。而与当年“打开国门”相比,如今开放发展的内涵显然丰富得多,规模也日渐壮大——近乎海量的中国企业开始海外投资,“走出去”的声势丝毫不逊当年的“请进来”。

  当全球企业日益重视中国这块新兴大市场的时候,中国企业则把世界视作一个更大的“市场”。无论是对具体的企业还是抽象的国家,经贸合作自然是一桩极其可观的“生意”。然而,仅仅抱以“做生意”的态度,怕还不能触及“开放发展”的要义;就“生意”而“生意”,甚至可能做不好“生意”。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程,素来是“前景很美好,现实很坎坷”。不久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在雅加达与印度尼西亚4家国有企业签署协议成立合资企业,由此正式赢得雅加达—万隆(雅万)高铁项目。“高铁走出去”的呼声由来已久,亦早有国家领导人出马担任“推销员”,但其真正落地的过程依然充满艰辛,甚至在一些国家几度遭遇反复。庞大如高铁尚且如此,更多规模偏小的民间企业,在将技术和资本投向海外时,更遭遇着重重壁垒。

  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阻力,背后伴有多重原因。一方面,一些国家始终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企业,中企很可能在跨出国门伊始,就面临一个不对等的营商环境。这方面,自然需要国家层面进行“托底”和“背书”,尽力争取一个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走出去”更意味着同国际通行规则的全面接轨。在不能全权制订游戏规则之前,遵循通行的规则,是企业顺利“走出去”的前提,亦是国家开放战略得到世界接纳的关键。而许多“走出去”遭遇的坎坷,正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

  “生意人”天生长于做生意,但国际经贸合作,并不只是“以钱易物”的简单交易。跨国的经贸行为往往涉及法律、劳动力、就业岗位、市场公平性等多重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规则,遭遇壁垒。“规则意识”是需要通过制度和环境长期养成的,而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去”时,恰恰忽视了这些复杂而严密的规则。有些企业过度强调“廉价”优势,以致被误解为“倾销”倾向;有些企业漠视投资地劳动力需求,以致被认为抢夺了当地就业机会;亦有企业从不参与所在地社会事务,以致同当地格格不入……这些“交易”之外的疏漏,恰恰是“生意”做不成的根源。

  说“开放发展”不只是“做生意”,也就是要看到“开放”本身更重要的内涵:对接。这种对接,既包括需求的对接、市场的对接,更包含规则的对接、秩序的对接。无论是日渐盛行的“走出去”,还是早有传统的“请进来”,能否实现这类对接,都将直接决定开放的成效。

  显然,这既是提给企业的要求,更是提给政府的期待。建立一个合乎国际秩序和通行规则的营商环境,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政府管理来培育出接轨国际的市场主体,本身就是对开放的保护,也是政府推进开放发展的要义。何况,在这种规则和环境充分成熟之后,才可能在开放战略中更进一步,尝试成为国际规则的制订者,最终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而其背后,归结到底的还是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这是“开放发展”的一条至关重要的内在逻辑。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