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韩 睿:就业难不解用工荒是供求错位
//m.auribault.com2014-08-15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一家位于中关村的餐馆门上贴着一张招聘启事——“包食宿,月薪3000元至4000元。”餐馆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餐馆要开分店,需要大量的服务员,而且对学历要求不高,踏实肯干就行。“所有员工享受五险一金,过生日有礼金和礼品,春节中秋发红包,工龄满两年的员工,还能休年假,并且天数随工龄递增。”但李先生说,“启事贴了有些日子了,应聘者却不多。”(8月13日《光明日报》)

  高薪也引不来金凤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我以为就是没有栽好梧桐树。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的说法就是,“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技术工人短缺等现象都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体现”。

  其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说改革开放初期,也有这样的情形。在一堵高墙之隔的东西两个院落,一家生产的产品,正好是另一家需要的产品。可是奇怪的是,东家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都拿来出口了;而西家企业需要的产品,却需要进口。也就是说,两个供需对接的企业,纵是相逢不相识,只能到国外转了个弯,增加了许多成本和环节。

  梳理一下,导致这样局面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通。而现在的“就业难”与“用工荒”,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信息闭塞的问题,仔细分析一下,更多的则是供求错位。这厢“就业难”,英雄难用武;那厢“用工荒”,老板做跑堂。也就是说,老板需要的工种,大学生不愿干、干不来;大学培养的人才,老板也不需要。于是双方都干着急,没办法。

  其实,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应该数管齐下。

  学生思想要转弯。思想转弯,当然要立足兴趣,但是更要立足现实,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看看哪一个社会需要的行当能够实现或者接近自己的兴趣,能够安身立命,更大一点的目标,就是能够不但不啃老,还能“老吾老”。比如现在的技工和高级技工如此吃香,在思想上转个弯,去尝试一下,挑战一下,何尝不是对社会的适应呢?

  学校教育要转型。这方面,和一些完全适应市场的技校高职比起来,我们很多大学的很多学科都钻进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之塔,培养出来的不能说是废物,但是身无长技。如果打造的不是那些像陈景润那样计算和推理的高科技研究人才,那么至少要与社会接壤,培养既能用脑又能动手的市场需要的人才。在这方面,蓝翔技校就是样板。

  老板用工要转制。这个转制,就是升级,所有用人的国营私有企业,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制度用人,既要上五险一金,还要落实带薪休假,培育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和先进经商理念,拥有自己的管理团队,让所有应聘者成为企业的参与者、管理者,甚至领导者,分享改革成果与企业红利,增强吸引力。

  当然,政府部门也不能做旁观者,而是积极制定政策,进行正确引导,不断加以规范。如此政府推动,市场撮合,“就业难”遭遇“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困局,一定可以破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