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走上了法治之路,意义重大。
说到慈善,其实也成了我们心中的痛:是我们没有慈善心吗?是我们不愿意捐吗?不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捐,不知道捐了后,会不会产生真正慈善的结果。说到底,是组织过程出了问题。如今慈善法出台了,对相关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落实这部法律,关键在于抓好信息公开。
对慈善,政府应当做什么?不是劝捐,更不是直接代扣,甚至做慈善还并非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政府要做的是培养人们的慈善精神,保护好人们做慈善的积极性,激发人们做慈善的那份动力。人们愿意做慈善事业的动力无非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其本身具有善心,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二是自己的慈善行为产生了相应的慈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慈善心,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个人的天性,通过外在的宣传、鼓励、感化等措施,也还是需要通过其内在的因素起作用。当然,从物质的因素来说,当人们富起来,生活不成问题的时候,也会更愿意投身慈善事业。但无论如何,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限。然而,对于如何使自己的慈善行为产生相应的慈善结果,这点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正是我们应当着力的地方。
可以说,当捐助之人不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才是现实中产生这些那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传统社会下,人们做慈善一般是面对面的,信息对称,能够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也就不会因为不了解自己慈善行为的结果而产生“厌捐”的心理。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交往扩大,人们虽然热心做慈善,但对于谁需要捐助,怎么捐助都不了解,这就有了慈善组织产生的需要。也正因为慈善组织的产生,慈善就由原来的直接行为变成了间接行为,人们通过慈善组织来实现慈善心,那么慈善组织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就成了慈善事业的关键。
由于信息不透明,虽然很多慈善组织号召大家捐款,但该慈善组织是怎么设立的、有没有募捐资格等基本信息都不公开,更不要说募捐财产的具体去向。由于信息不透明,慈善组织内部结构治理不规范、慈善财产管理使用不规范,导致挪用、侵占财产等现象时有发生。当然,根本上还是因为监管不到位。
反过来讲,信息的公开透明对慈善组织的成长也非常关键。慈善组织的生存一方面靠其组织者的慈善心,另一方面也要靠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管理费本质上就是为慈善提供服务的费用,它的来源主要在于捐款的总体数量,说到底,取决于捐助者的善心。而要提高捐助者的善心,必须要信息透明,让其看到慈善的行为能够产生相应的结果,这才可以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透明公开的本质是讲信用。中国人传统上不缺乏慈善心,即使是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也有很多乐于助人的例子。今天经济增长,生活好了,慈善事业却无相应的发展,不是我们没有慈善心,而是不会去激发和保护这种慈善心。
王怀勇:“红会”信任危机,如何才能说得清2011-07-13 |
声音·法治2012-07-04 |
廖德凯:善款提成,职业化与慈善伦理的纠结2012-08-28 |
于德清:临时救助制度能否“雪中送炭”关键...2014-09-19 |
人民日报:让慈善事业激发爱心能量2014-12-19 |
法制日报:立法,让慈善伦理步入“法时代”2015-03-12 |
邓海建:慈善透明度的步子还可以更大些2015-03-30 |
李 云:慈善捐赠 需一件法律“御寒衣”2015-11-25 |
两会热词:《慈善法》将改变什么?2016-03-10 |
新华社评论员:以良法推动善治2016-03-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