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地方“菌群”多,直接反映的是基层权力体系的自净能力不足。除了要加强基层权力的内部监督,更需要基层自治能力和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真正夯实与提升
2015年7月份以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六次月度通报曝光860起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涉及资金超12.4亿元。党风党纪关系人心向背,唯有灭除“菌集死角”才能让政策红利惠及民众不打“折扣”。
以“菌群之流”来形容基层的“微观腐败”,十分形象贴切,突出了其“量小、面大”的特征。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权力体系的末端炎症,看似“无伤大雅”,实则往往久治难愈,需要提早引起重视。近年来国家对于基层资源下拨的力度不断加大,相应的监管和防范若不进行相应的强化,则意味着投入越大,“跑冒滴漏”现象就会越严重。
再来看基层的权力问题。不管是何种物资,也不管具体价值大小,哪怕是一袋化肥都要扛回家,这可以说是象征了“雁过拔毛”式贪腐的极致。但在那些“顺手牵羊”的基层干部乃至村干部看来,这或许很难被上升到“贪腐”,而仅仅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例。如是“补偿”心态的出现,其实恰恰最值得正视。因为这已经关系到对贪与非贪这类是非界限的认定问题,它反映的是基层权力腐化被“生活化”的一种现实。
地方“菌群”多,直接反映的是基层权力体系的自净能力不足。除了要加强基层权力的内部监督,更需要基层自治能力和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得到真正夯实与提升。
一方面,国家政策,资源、资金的拨发,要提升透明度,尽量减少民众与国家政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基层干部的“话语权垄断”,压缩 “黑箱操作”空间;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加大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与扶持力度,并借此优化基层治理结构,让由基层领导单方面说了算,变成真正的共治。如此,“雁过拔毛”的可能性必将大大降低。
由于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基层治理中的“小贪小贿”,看似只是小问题,其实不然,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民众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观感,更由于它与民众最接近,从而也最容易对民间社会风气产生坏的影响。对“菌群之流”的打击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扫蝇”“除菌”,考验的是反腐倡廉的长久之力,不容丝毫怠慢,需要久久为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