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查 乙:网络问政应克服“流行病”
//m.auribault.com2015-09-24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网络问政,是新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创新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长期以来,在促进作风改善的同时,也存在重“回复”轻“处理”、重“反映”轻“反思”、重“形式”轻“实质”、重“线上”轻“线下”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网络问政沦为了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其实效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因为网络问政患上了几种“流行病”。

  病症一,“打招呼”成条件反射。不能否认,不少领导干部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舆论温室”中成长起来的,普遍抱有管控舆论的依赖心态,惯用行政化思维管网用网,“删帖”成为网络问政本能的条件反射。然而,单纯躲避无异于掩耳盗铃,只要问题和矛盾还在,诉求得不到尊重和满足,就不可能抑制网民吐槽的冲动。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显示了对网络监督的片面理解。

  病症二,“万能口径”包治百病。惯用“已关注”“正在调查”的万能口径敷衍网民;以调查取证需要时间为由,和舆论监督玩拖延战,寄希望于其他地方和部门产生新的舆论热点,转移、覆盖公众注意力。总之,对牵动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舆情回应就被当作问政处置的终结,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永远“在路上”。

  病症三,“强心剂”错当“止疼药”。将舆情当成“敌情”,网络问政“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无论什么事情,先打下“停职、通报、整改”三只“强心剂”,把事情“摁下去”再说。总之,要么,以诚恳之势、谦恭之心向网民承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从严改正,以期早点息事宁人;要么,极力表白“官方重视”、“处置得力”、“家属情绪稳定”,为自己止疼。等风头过去,则不管不问,不思考、不总结,任凭下一波网络问政来袭。

  笔者认为,要让网络问政起到实效,必须针对上述几种“流行病”对症下药,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矛盾和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