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胡 卫:政府自我革命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
//m.auribault.com2015-06-17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吹响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的号角。

  从根本上讲,是政府要加大简政放权,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自身改革成了引领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一招。

  首先,政府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在法律授予的职责范围内行使权力,不能滥用或超越职权。然而现实中,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现象司空见惯。有的地方政府乱作为,实际上比不作为更糟糕。政府应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制定负面清单,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同时,政府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决定,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其次,政府要秉承“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要真正做到大道至简,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尊重人的精神追求,真正体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往我们的发展重规模和速度,而忽视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境界,其中让人的才能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也是当代中国建设的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目中有人”,尤其是决策不能仅仅围绕党政精英的关注,还要眼睛向下,关注普罗大众的感受、诉求和愿望。

  大道至简,关键是制度设计。现代政府治理认为,政府应当扮演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设计非常重要。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做到“公共选择理论之父”布坎南所说的,“让每一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人都得到平等的财政对待”。它有两个支点,一是有效覆盖。全面小康的核心就在全面,覆盖的人群应该是全面的,就像城市的公共汽车一样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座位,在此前提下再提供其他交通工具,满足多样化的选择需求;二是公益性,即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民生公平的推进需要法律的保障,比如学校建设要规范化、标准化,并与财政投入和社区人口规模相挂钩。

  第三,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抓住简政放权“牛鼻子”,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体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总是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要让简政放权接地气、放到位、精准发力,有四个空间可以考虑。

  一是给基层放权。基层离百姓最近,群众感受最深,基层改革的呼声最高,困难也最大。要避免李克强总理痛斥的“证明你妈是你妈”等荒唐现象,解决老百姓办事难问题,需要权力向基层下沉,把可以由基层来完成的审批事项下放给基层,尤其是涉及改善民生的具体事项和由地方实施更方便的审批事项,尽可能实行就近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给基层放权不是甩包袱,不能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没有“油水”可捞的抓住有实际利益的项目。

  二是向市场放权。目前,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突出,政府应从“划桨”转向“掌舵”,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向市场放权,在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对企业投资项目、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许可和行政事业收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等,掀起“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要勇于打破行政垄断,取消一些行业或领域的进入门槛,放开市场、引入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这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满足老百姓多样多元需求。

  三是给社会放权。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细胞,面对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政府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把社团、社区、群众自己能办的事,交给他们自己管理,是建立共同治理结构的必由之路。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4.7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36.6万人。虽然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是活力不足。政府要尽可能将职能转变后分离出的一部分管理权“还给社会有机体”,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对于一些可以由社会组织办理的事项,不妨多些转移给他们放手去干,把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给未来留有空间。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短视”现象,譬如不少城市建筑“拆了建、建了拆”,城市规划和设施短期内就“过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能把所有的土地都占上,让所有的空间都布满,这就体现了为未来留下空间。因此,政府简政放权时要着眼未来,把握大势,把目光放得更长远,给未来留下空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