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点名”才刚点燃批评问责的引信
//m.auribault.com2013-12-19来源: 华西都市报分享到: | 更多 |
点名时间到了。点名并不稀奇,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当供职公职系统,特别是晋升到某个层级后,基本上就不用担心被点名批评了。
规则只有一条,就是通报泛化模糊化,问责虚化概念化,不点名,不得罪人,一团和气,春风拂面。这样的所谓批评问责,只有形式上的象征意义。而这样的“潜规则”坚冰,在这个冬天,开始出现渐渐消融的趋势。“中纪委首次点名通报违反八项规定典型问题”,就是这点儿可喜的苗头,也算寒冬里的一丝暖意吧。
通报中,包括黑龙江副省级官员付晓光、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等在内的多名官员受处分。与前三次更进一步的是,此次通报不仅人数更多,而且直接“点名”。正是“点名”,让这次与众不同。
分析认为,元旦、春节将至,点名表明了狠刹公款吃喝、送礼、旅游和铺张浪费等行为的信心,也表明坚决查处、严格追责,及时曝光的决心。犹记得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时,中纪委也提前下发通知,狠刹公款送礼之风。回头看,该通知是及时的。有记者蹲在政府大院数垃圾桶里月饼等礼品包装,发现比前几年有明显下降。算是度过了一个金秋送爽,风清气正的双节。
而现在年底点名通报,能否达到同样警示效果,虽然还值得观察,但,敢点名,至少一把扯下蒙了多年的“和气遮羞布”。先有点名道姓的通报批评,有了媒体上的公开曝光,才谈得上社会监督和进一步问责善后。
点名,是个开始,算是点燃问责的引信。美中不足的是,还不能断定,这是双节前观赏性更强的突击运动,还是以后将沿袭的日常制度性问责落实。当然希望,点名之后,是日常问责跟进,是体制内外监督的包抄合围,持续高压。
只有“八项规定”等制度,不只是今年廉政目标,而是不再遮遮掩掩,不再运动式执法,而是日常化的稳定制度保证,这样的点名通报,才能实现问责价值最大化。
编辑: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