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兴许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划出更多自行车道这类努力费力不讨好,做得再好也是“不显山不露水”,于政绩、于城市“高大上”的形象,没有明显助益。不纠正这种错位的管理理念,就不会意识到“城市病”背后的规划和建设缺陷,就不会意识到公共服务的短板让百姓很受伤,更不会想办法去偿还公共服务的“欠债”。
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湖南省长杜家毫在湖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谈到,自己骑自行车上班时,一会儿要骑上人行道,一会儿路断了要扛着车子过天桥。杜省长借此吐槽城市公共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此“骑车难”的体验,因省长的特殊身份而成了新闻,其实,问问在大城市经常骑车上下学、上下班的人,他们的感受会更深——路上或者根本没有自行车道,或者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鸠占鹊巢”,骑车人不得不在机动车车流间辗转腾挪,许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除此,人行道被停靠车辆当作临时停车场,盲道多有电线杆、井盖、障碍物等,这些给百姓日常出行带来的麻烦,确实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归结于客观原因是最省事的办法,比如,城市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过快,超过城市道路的承载容量,不得不大量挤占非机动车道甚至人行道等。确实,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快速发展让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理念在短期内难以跟上,这是必须正视的客观情况。
但问题又不止于此。尤其是一些城市规划和管理理念的偏差更值得我们反思和追问。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为加快城市发展步伐而大拆大建,很多城市为了向现代大都市靠拢,大力扩容机动车拥有量,甚至“一切为机动车让路”,拓宽机动车道,挤占甚至拆除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不顾及自行车及行人的出行需求,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几十厘米宽的“最窄自行车道”“最窄人行道”的奇葩景观。
公共服务的温度直接关系民生。对城市普通百姓来说,评价生活舒适、幸福与否,并不一定看当地GDP等“宏大”经济指标,往往更多看身边的事,比如看病是否方便,小孩是否有好学校上,每天上下班是否便利。而这些都是关系民生幸福的实实在在的事。
公共服务的温度来自执政智慧。去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拿出决心和实招儿解决“城市病”,才是真正提升市民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政策善意。
其中的关键,首先在于管理理念及政绩观的转变。兴许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划出更多自行车道这类努力费力不讨好,做得再好也是“不显山不露水”,于政绩、于城市“高大上”的形象,没有明显助益。不纠正这种错位的管理理念,就不会意识到“城市病”背后的规划和建设缺陷,就不会意识到公共服务的短板让百姓很受伤,更不会想办法去偿还公共服务的“欠债”。
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比如,骑车出行的主要人群是中学生和中短途上班族,这些人的背后是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千千万万家庭,家人出行安全有保障,整个城市才有更高的幸福和谐指数。
车多路少,是现实难题,因此,需要拿出啃硬骨头的劲头。一些国家自行车道发展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作出努力和尝试,比如北京规划在2020年前,五环内建成3200公里的自行车道等,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是城市管理者沉甸甸的责任。
“骑车上两会”被热议的民意期待2014-03-06 |
人民日报:代表骑车的“知行”意义2014-03-07 |
长沙晚报:禁骑电动车不如市场来调节2014-10-13 |
袁云才:禁骑电动车不如市场来调节2014-10-14 |
杨敬忠:看丹麦如何营造“骑行”乐园2014-12-03 |
“寻牛验DNA”,别放纵技术依赖症2015-06-30 |
解决问题不能 依赖书记发火2015-11-05 |
把握转型时代的变与不变【见证2015】2015-12-29 |
读懂“幸福城市”里的民生内涵2016-02-25 |
欢迎地方官员“多骑车转转”2016-05-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