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话题碰瓷儿”造成的是“内伤”
林琳
//m.auribault.com 2016-02-24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这种“内伤”,直观的表现,是伤害了处于事件中心的某群人、某地人,同时调侃了舆论和公众,耗费了人们的时间、精力,浪费了不少媒体资源和注意力,更深层的表现是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甚至整个社会造成的某种撕裂。

  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帖文成为网络热点。2月20日,有媒体从相关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而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没来过江西;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

  调侃了公众整个春节的这一“新闻事件”,如今被证实是假的,并且假得很彻底,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当时,帖文一出,江西人很在乎、上海人很敏感,围观者也很走心。无论公众还是媒体,都在认真讨论事件暴露的问题,并且一步步将这一个案还原到时代背景下,“凤凰男”和“孔雀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话题,都被进一步讨论和认知。这有点像“狼来了”的故事,正当人们群策群力,商讨如何对付大灰狼时,突然被告知根本没有狼,“你们上当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事情虽然是假的,但人们讨论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此番事件之所以关注度高、传播广,是因为击中了现实痛点——贫富差距如何减少?农村发展的困境如何突破?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相互歧视如何化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

  发展中的问题当然应该引起重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无事生非、造谣生事者的责任。安全生产和矿工生命应该被关注和重视,因此便可以造谣某地发生矿难吗?食品安全是大事,因此便可以谎称有人食物中毒或者随意污蔑某个品牌、某种食品违规添加吗?造谣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些谣言没有明确且明显的利害关系人罢了。

  此番事件中,可能没有哪一个具体的人受到伤害,但对参与其中的公众和整个社会而言,却是一种“内伤”。

  这种“内伤”,直观的表现,是伤害了处于事件中心的某群人、某地人,同时调侃了舆论和公众,耗费了人们的时间、精力,浪费了不少媒体资源和注意力。

  这种“内伤”,更深层的表现是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甚至整个社会造成的某种撕裂。春节前,一名“北京人”与一名“外地人”在地铁里互骂的视频火爆网络,事后查明是策划摆拍。和此番“上海女孩逃离江西”事件一样,尽管最后查明真相,但真相来之前,上海人与江西人、北京人与外地人,在网上互撕,情绪对立,言语恶毒。如此人为制造地域歧视、人群对立甚至“骂战”,留给整个社会的都是一种伤害。

  时下,我们时常为诚信缺失而忧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做好事犹豫再三,扶老人恨不得拿本“攻略”。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有人一再“策划新闻”、搞话题“碰瓷儿”,只能导致社会诚信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利用网络兴风作浪,制造话题,博取关注,有的背后有推手和营销目的,有的可能是无意、无聊之举。但它们引发的不良后果都是一致的。当出名要趁早、“臭豆腐式网红”越来越多,当人们对假新闻的容忍度越来越高,那些朴素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社会生态就会被一点点侵蚀和伤害。

  因此,对此类“话题碰瓷儿”,恶意营销、恶意挑逗和消费公众情绪的事情,我们必须大声说“不”。对相关部门来说,每一次对制造谣言和事端者的纵容,某种程度上都在推波助澜,加重公众和当下社会的“内伤”。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