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除了购物狂欢,“双11”留下的更多启示
车辉
//m.auribault.com 2015-11-1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挖掘潜在消费需求,鼓励创新精神,一定程度上拉动就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这些均是以“双11”为集中体现的电子商务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珍视“双11”基于市场原则的创新精神,不断修正暴露出的短板,“双11”也好,其他消费景象也罢,都是我们不可错过的、促使我们不断成长的经历和经验。

  “双11”已是第七个年头,火爆的成交金额没让电商等失望——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双11”天猫的成交金额达912亿元。尤其是跨境电商的突破、农村淘宝的首次挖潜等,让今年“双11”呈现不少亮点。在资本寒冬的一片肃杀中,这一中国网民购物狂欢节再次迸发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消费力量。

  喧嚣过后,我们应该审视的是,这样一个已成为现象级的消费时点反映了什么?未来走势是什么?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双11”确实在拉动消费,促进着实体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以市场为原则的创新精神。同时,“双11”如同一面镜子,既暴露着电子商务的不足,也反映出我们现实社会的短板。

  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几乎以一己之力“无中生有”搞出的节日,当年被网民称为“光棍节”,充满着网络的戏谑意味。而商家以这个让网民认同感颇强的日子为切入点,每年寻找一个行业着力点,将单日销售额从5000万元一直做到今年的912亿元,让它成为众多网民狂欢的节日。正所谓市场带来的创新。

  有业内人士曾坦承:不是阿里巴巴强大,而是我们线下曾经做得太差了。在电子商务未成气候之前,消费者没有如此密集的选择与体验,或者说“上帝感受度”不强。逐步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线下实体店较差的消费体验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缺口,电子商务和“双11”就是在这样一个缺口中应运而生。

  有人问:为什么国外没有这么火的“双11”?重要一点,在很多发达国家,线下的消费服务做得好,甚至形成一种消费文化,顾客线下消费无需担心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对他们来说,电子商务只是一种补充消费形式。

  在我国,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之外,电子商务给了广大消费者全新的消费体验与更多的选择。同时,电子商务带来了就业机会,改变了一些普通人的命运,很多商户利用勤奋与才智在此平台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智力释放和价值体现。

  可以说,挖掘潜在消费需求,鼓励创新精神,一定程度上拉动就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这些均是以“双11”为集中体现的电子商务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

  今天,走过七年的“双11”也存在种种弊端,比如价格欺诈、物流短板、透支消费等。无疑,这些都有待各方的持续改进。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作为市场催生出的产物,最终也要靠市场来完善。而“双11”及背后的现有电商营销模式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相信商家比广大消费者会更上心。如果它们难以带给消费者优良的消费体验,或者让参与的商家血本无归,即使电商企业规模再大,邀请参演助阵明星星光再闪耀,宣传噱头再多样,也将无法阻挡消费者用脚投票,决绝而去。

  珍视“双11”基于市场原则的创新精神,不断修正暴露出的短板,“双11”也好,其他消费景象也罢,都是我们不可错过的、促使我们不断成长的经历和经验。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