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保卫”汉语应当回归对语言的敬畏
嘉湖
//m.auribault.com2016-06-28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盘点了2015年的热词和流行语。被多数人以“好玩儿”的心态迅速吸收、使用的网言网语,对于汉语来说是新创意还是污染源?汉语需不需要被“保卫”?

  2015年《中国青年报》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01名受访者中64.2%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46%的受访者担心会污染汉语,他们希望通过抵制等方式来“保卫”汉语。

  “保卫”汉语,非得靠这种“驱除”方式?我对汉语有着足够的自信,因为我相信,经过大浪淘沙和岁月积淀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

  汉字和汉语的演变是自然选择的过程。从事传媒语言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的侯敏教授,曾对2006到2010年出现的2976个新词语在2011年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其中,有170个词语高频使用,占总数的5.71%,而有三分之一词汇已经彻底被遗忘。所以,当“新词语有多强的生命力”还是个问题时,人们大可不必紧张汉语会被污染。

  汉语的发展也是“有容乃大”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比如,我们熟悉的《诗经》,其中不少都是官方采集来的各地民谣;新文化运动之后,更多的新词汇进入了字典。可见,民间对汉语的介入和改造从古至今就没停止过。如果从纯粹的“保卫”角度出发,拒绝时代流行元素,或许就没有那么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今天的汉语也就没这么丰富多彩了。

  此外,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和吸收流行语、外来词,也是汉语繁荣自身词库、增强表现力的需要。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舶来词”是可以很好地丰富汉语词库的,那为何原本就属于汉语的土生土长的流行语和网络语言却成了“污染源”?

  流行语之所以被广泛使用,说明人们有需求,此时,抵制汉语“污染源”可能成为横亘在人们参与语言淘沙过程的一道沟渠。其实,面对所谓的“冲击”,历经数千年积淀的汉语,理当拥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

  当然,如今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低俗粗鄙的词汇在污染着孩子们,对此我们确实得有些长远打算。在古代,文人很注重对语言和文字的千锤百炼,甚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在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这种对文字的敬畏。如何让人们回归对语言和文字的敬畏,才是保卫汉语的应有之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