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落实,也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历史选择。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思想动力。一年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其自觉融入工作实践,迈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让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一直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现在,更注重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价值导向。
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说中国话语。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话语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都深深地凝结并表征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时代探索和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只有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用自己的话语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否则,就会陷入马克思当年所深刻指出的“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的困境,并最终丧失独立性,沦为他国学术的附庸。当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自觉地植根中国土地,敏锐捕捉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思维活动和话语活动,奋力打破“言必称希腊”的陋习,不断提炼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易于为世界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正在迈向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新征程。
在思想与时代的互动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时代背景,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如果学术研究沉醉于象牙塔内的寻章摘句,满足于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那么势必逃脱不了“时代的弃儿”的命运。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卓然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就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唯有如此,才能拥有自己的根基、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风格。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本位,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在思想与时代互动、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逻辑统一中沿着构建“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总体目标坚定前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排斥吸取他国学术研究成果,只是要明确,必须坚定中国立场,牢记我们的目的是借助他者的眼睛来反观中国问题、提炼中国经验,进而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落实,也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历史选择。
(作者:崔唯航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