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比起设立之初的热闹和喧嚣,今年的“无车日”显得有点“冷清”。不仅媒体没有什么大动作,不少地方的活动开展也动静较小。更多城市转而选择了“发布倡议书+公交乘坐免费”的活动套餐。
“无车日”设立之初,不少人将其视为一种“秀”,也愿意加入这种大规模的群体行为艺术来呼唤一种理念,表达一种态度。无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愿弃车,主动选择公交或地铁,往往面对的却是公交太堵、地铁太挤的现状。如此耗时费力的折腾几次,再多的热情和耐心也会被消磨殆尽。
单纯地给公众算一笔账,说明“无车日”选择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多少碳排放、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固然可以带动更多人暂时加入其中,但任何一种观念的树立,都离不开贴近生活的引导。如果公众不能真切体会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找不到绿色出行该有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么“无车日”遇冷是必然的事情。不少市民吐槽“无车日”越来越形式主义,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在绿色出行的现实中找不到十足的获得感。
从强制限行到温和疏导再到重点倡议,十年来,“无车日”在我国不少城市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整个过程虽然看似是降温的冷处理,但在硬币的另一面,也是多数城市的治理者逐渐领悟“无车日”本质和里子的过程。不少城市“无车日”不限行不扰民,正是对公众出行惯性的尊重、对观念改变渐进性的顺应;而选择发放公交乘坐免费券、实行公交卡充值优惠、增开公交和地铁等,也正是在抓住“人”这个关键做文章。
毕竟,“无车日”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它意在发挥唤醒功能,唤醒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车、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至于唤醒之后如何向着理想的愿景迈进,构建更为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才是更重要的命题,也是留给城市治理者们的考题。一年中选出一天来场“秀”容易,但解决车的问题,则远非那一天所能承载的,需要365天天天行动在线。无论是改善交通供给还是合理引导民众需求,都需要城市治理者们给予更大的投入,将加速度调至最快。
公安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79亿辆,新注册量和年增量均达历史最高水平。城市汽车这个棋盘越来越大,让缓解交通拥堵、推动绿色出行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蓬勃生长,包括共享单车、新能源车分时租赁等在内的新事物正展现出“洪荒之力”,正在为汽车社会现有的消费理念和格局带来新的冲击和变化。如此说来,如果功夫已经下在了“无车日”外,新的希望也已经在孕育,那么“无车日”动静小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权力利他,拼车合法? 2014-01-02 |
豁达平和新年观 2014-01-24 |
武黎嵩:长鸣120年的甲午警钟 2014-07-29 |
杨朝清:“站票站价”需要供求双方良性互动 2015-02-03 |
房清江:“地球一小时”遇冷未必不是理性 2015-03-31 |
人民日报: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2015-04-20 |
张卫斌:无车日尴尬不应完全归咎于公共交通 2015-09-24 |
王东阳:反腐组合拳为发展赢得好环境新机遇 2016-01-06 |
倾听二环喧嚣里平静的声音 2016-01-22 |
走出“清水衙门”认识误区 2016-04-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