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些地方权力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很多还停留在应付思维和老套路中。对地方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也要进行精准评价和考核。要通过细化考核体系,严肃赏罚问责。
当前扶贫脱困进入倒计时和攻城拔寨阶段,各地都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但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政府主导的扶贫项目严重趋同,甚至强制农民必须参与,结果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滞销,不仅无助于脱贫致富,还令一些贫困户损失惨重。
扶贫脱困已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成为考核评价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想必地方已经十分清楚,也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扶持政策,扶贫力度前所未有。但仅有思想上重视还不行,精准扶贫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有办法有措施,还要有人去落实执行,才能把好事办好。
尤其是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多少年未能解决的老问题,必然有很复杂的成因。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实现这部分人脱贫,首先要摸清情况,查明原因,才能精准施策,取得实效。这也是中央一再强调精准脱贫的原因所在。
怎样才算是精准脱贫,中央扶贫领导机构有明确的解释,也从贫困标准、脱贫认定、效果追踪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同,不同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致贫原因也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甚至要一村一策、一人一策进行帮扶。
而一些地方权力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很多还停留在应付思维和老套路中,只是为了证明“我重视了”,可以汇报搞了哪些项目、投了多少钱,至于项目实际效果如何、产品是否适销对路等等,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样的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的要求背道而驰。一刀切地种菜种瓜种中药,村村点火搞光伏发电,如果种的东西找不到销路,发的电上不了网,不但无助于脱贫,还会让原本脆弱的贫困户境况雪上加霜。同时,人为制造的地方产业,还会破坏供求关系,干扰市场信号,导致农民和消费者利益都蒙受损失。
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说明一些地方执政者办事能力不足,落实中央部署办法有限。对扶贫脱困这样重中之重的工作,拿不出实施细则和落实办法,只能按老办法应付了事,离中央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而之所以拿不出办法,主要还是缺乏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精神,对本地的贫困情况缺乏了解,对产业状况和经济规律缺乏认识,又喜欢权力做主、独断专行,如此,才会出现劳民伤财的“强制式”扶贫。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好干部政绩考核这个抓手。对地方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效,也要进行精准评价和考核。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刀切或强制式扶贫,典型特征就是被动应付,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因此,要通过细化考核体系,严肃赏罚问责,把脱贫实绩和地方官员的官帽挂钩,迫使他们真正对本地民众和贫困户负责。
肖 擎:中国反贫困战略步入新阶段 2011-11-30 |
肖 擎:中国反贫困战略步入新阶段 2011-11-30 |
姜 赟:“末端扶贫”与“源头治贫” 2013-01-08 |
李 全:精准扶贫的宏观视角与微观执行 2015-06-24 |
毛亦书:精准扶贫需要“三驾马车”拉 2015-08-13 |
雷钟哲:精准扶贫不精准应有下文 2015-10-10 |
汇聚合力抓保障 2016-01-21 |
脱贫新思路:互联网+扶贫打造“私人订制” 2016-02-22 |
精准扶贫更要用好“市场之手” 2016-03-10 |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 2016-03-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