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流大学不仅是硬件提升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一个高尚的精神共同体,如何定位自己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前行中坐标的问题
每年诺奖公布,慨叹国内大学不能培养出“大师”,已经成为一种集体症候。这背后,透露出一个强烈的共识:中国需要世界一流大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是对这种焦虑的回应。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也有着现实的基础。从学科发展看,国内顶尖大学不少基础研究已经站稳世界前列;从基础教育对高校供给看,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已领先发达国家;从教育经费看,无论中央财政支持还是社会捐赠都在稳步提升。这些都是敢提出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底气所在。
当然,也有人嘀咕:基础打牢了吗?制度理顺了吗?那种光看论文的考核,那些“整天数报销发票”的情况,那条“行政与学术”的模糊边界,也都现实存在。可以说,无论是管理构架调整、人事体系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创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之间,可说还是“道阻且长”。
问题需要一点点理清,一口气吃不成胖子。但最根本的问题需要想清楚:中国应该建设怎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北大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第一个北大,正提示了争创一流中的“中国坐标”。
充满文化自信,承担文化责任,引领并影响世界,这样的使命与追求,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如果在争创“世界一流”的过程中,高校只惦记着世界排名,甚至被世界排名捆住了手脚、局限了视野,最终只会在邯郸学步、依样画葫芦中沦为二流。正如美国莱斯大学校长戴维理·布隆所说,“追逐排名只会让越来越多大学趋同,并忘记自己的特质”“无论是排名还是规模,都不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
大学与大楼、明德与前途的辩论,激荡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大学何为?归根到底是在追问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精神。纵观现代文明发展史,一流大学往往成为国家精神气质、价值观与追求的“颜值担当”。这其实不仅是一个硬件提升的问题,甚至也不仅是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一个高尚的精神共同体,如何定位自己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前行中坐标的问题。
这样的答案,显然不仅仅捏在教育部门的手里,而在于社会、学校乃至每一个学生的?哿?步ㄖ小!奥蘼聿⒎且蝗战ǔ伞保?垂畚鞣焦?业拇笱Х⒄估?蹋??5难?删?皇浅?χ?Γ??硐治?桓鑫幕鹇?馈⒆匀环⒔偷墓?蹋?源瞬判纬筛髯远捞氐姆缥丁T谡飧鲆庖迳希?ㄉ琛笆澜缫涣鳌保?纫?芯鲂挠胄判模?惨?泻阈挠肽托模?猿燎敝?Α⒒?碇?Γ?梦颐堑拇笱С晌?死辔幕?使谏系拿髦椤?/P>
人民日报海外版:宗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种文化2009-12-07 |
人民日报海外版:宗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种文化2009-12-07 |
留声2012-06-04 |
声音2012-08-15 |
一周声音2012-08-24 |
光明网:北大换帅,推动大学回归其核心使命2015-02-16 |
何人可:大学要把关注点放在学科建设上2015-02-25 |
顾 昀:“双一流”能否终结“钱学森之问”2015-11-06 |
新华网: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还缺什么?2015-11-06 |
植根中国大地 建设一流大学2015-11-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