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吴月辉:让他们荷包有钱 脸上有光
//m.auribault.com 2015-12-14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要在科研投入上切实改变“重物轻人”的做法,把支持的重点转到人上

  “你看我这里都有好几台投影仪了,全是新的,有的甚至没开封。没办法,不买这些,科研经费花不出去。”一位科研人员对记者说。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没少听到这样的感叹。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不能从国家纵向课题的经费里支出,吃了上顿没下顿,往往为生计奔波而无心科研;另一方面,纵向课题经费又常常花不出去,只能用来重复购买各种设备仪器。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说还是“重物轻人”的科研经费使用导向造成的。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科研经费只允许投入在硬件方面,盖实验室大楼或购买仪器设备填满实验室等,而忽视对科研的软投入,比如不允许用在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等方面。一位院士就曾说过,“我们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都是外国实验设备商的一次盛宴。”

  “重物轻人”的后果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实验设备已比较先进,但人才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的科技创新乃至创新发展。

  人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因素。许多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引领一项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影响乃至改变世界。

  比如,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提出陆相成油理论,让黑土地上涌出滚滚石油,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演绎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神话等。

  我国的科技创新要走向世界前列,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呢?除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外,还要给科研人员较为丰厚的待遇,让他们在生活上有较高的保障。

  过去,我国科研经费中人才经费比例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费浪费,同时也易滋生腐败。更为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因此得不到该有的劳动报酬,往往难以安心科研。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科技投入上切实改变“重物轻人”的老做法,把支持的重点转到人上,特别是要让青年科研人员得到应有的支持。

  比如,不妨大幅提高科研经费中人才经费的比例,给予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等。要让科研人员荷包有钱,脸上有光,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2011年,财政部与科技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

  通知规定,人员绩效可以从所承担课题的间接费用中支出,总额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李克强总理也明确提出,“把更多资源用在‘人’而不是‘物’上”。

  虽然相比科研发达的欧美国家,5%的比例还不算高,各项对策措施也正在落实之中,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好的开始。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