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陈俊贵:点亮天山深处的英雄之光-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中国人的故事|陈俊贵:点亮天山深处的英雄之光

2020-04-06 16:43:27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戈壁荒滩、雪山湖泊、森林草甸……走过无数条路,这条隐秘于天山深处的独库公路,令无数人魂牵梦萦。人们惊叹于它的雄奇险峻,沉醉于它的风景旖旎,却鲜有人知,在这条562公里的“奇迹之路”上,每3公里就有1名解放军战士牺牲,168名筑路英雄长眠于此。

  2020年的清明,国旗半垂,举国同悲。雪岭云杉下的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又飘起了皑皑白雪。“守陵人”陈俊贵扛着铁锹,小心地拂去墓碑上的积雪。35年了,陪伴长眠于此的筑路英雄战友们,已成为了他的信仰。

  谁是你的英雄,你又是谁的英雄?

  谁改变了你的一生,你又将改变谁的一生?

  英雄已逝,却照亮了更多人的人生。

  “我死后,请把我葬在这天山之上”

官兵们在修筑独库公路。资料图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把天山搞活”的号召。197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打通天山山脉,修筑独山子至库车的独库公路。这条连接南北疆的公路,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此后10年,13000多名解放军战士开山劈石、战天斗地、日夜鏖战……

  茫茫天山,绵延起伏,险峰深谷,这里全被厚厚的冰雪包裹,年平均气温零下9摄氏度,最低为零下46摄氏度。上个世纪60、70年代,哪有什么先进的机械设备,官兵们全靠人工作业,使用的工具是钢钎、铁锤、小推车和手风钻等。独库公路分明是官兵们用生命和鲜血筑成。期间塌方、雪崩、爆破和时时处处的暴风雪以及供给不足的物资,让修路更是难上加难。

  1980年4月,寒风肆虐,大雪没腰。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之上,战士陈俊贵、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战友陈卫星连走带爬,郑林书在前面开路,他们四个人手牵着手,艰难地往前挪动着。他们要到北线42公里的玉希莫勒盖冰达坂,通知机械连调推土机下山推雪,救援被暴风雪围困的1500多名官兵。

  三天三夜,他们终于到达了31公里处。深夜的天山,气温已降到零下20度,4000多米的海拔让他们的呼吸更加困难。每个人的体力都透支到了极限,浑身疼痛难忍,饥饿让人头昏目眩,他们带的干粮——20个馒头只剩下了1个。给谁吃?“这馒头不仅仅是个馒头了,它是生命啊!谁吃,谁就能活。”陈俊贵回忆当年,老泪纵横。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班长没有犹豫,决定把馒头留给年龄最小的陈俊贵。“说实话,当时我真饿啊!班长把馒头递给我,扭过头去。罗强也跟着扭过头去。陈卫星没有转身,看着我。”饥饿令人眩晕,陈俊贵三口就把馒头吞掉了。当他再抬起头的时候,看到面无血色的战友们在默默吃雪。愧疚,自责,后悔……陈俊贵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饥寒交迫,精疲力竭,没过多久,班长和副班长都牺牲了。陈俊贵和战友陈卫星也晕倒了,所幸,他们被哈萨克牧民救下,消息很快传到了指挥部,1500多名官兵得救了!

  3年后,独库公路正式通车,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独库公路成为乌鲁木齐至伊犁的“大动脉”,担负起了很多重要运输任务,成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班长和副班长在内的168名筑路英雄却永远地长眠在了天山脚下,永远守望着他们的公路和战友。还有几千个战士永远地留下了受伤致残的痕迹。

蜿蜒曲折的独库公路。资料图

  蜿蜒而平坦的独库公路,是筑路英雄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奇迹。他们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相互关爱、情深义重,那样可爱可敬,以碧血洒天山,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天山精神”。

  天山为谁而肃立?雪山为谁而呜咽?为勇士!为英雄!

  “我的根就在这里,天山精神应该被铭记”

陈俊贵和妻子孙丽琴在陵园。陈晓宏供图

  “我和班长只相处了38天,但他是影响我一生的英雄。”时隔近40年,陈俊贵忆起班长郑林书仍满含热泪。“那时候,战友们干活回来,身上的衣服常被大雪浸湿。很多个晚上,我都能看到班长把大家的鞋子衣服烤干,才去睡。”正直无私,情深义重,在陈俊贵的心里,班长是他永远的英雄,也是改变他一生的人。

  “我死后,请把我葬在这附近的山上,永远看护着部队和战友。如果有机会,你去湖北老家看望一下我的父母。”这是班长郑林书临终时给陈俊贵的托付。复员回到老家的陈俊贵,始终记得这份嘱托,更无法忘记牺牲在天山深处的班长和战友们。“重回天山,为班长守墓三年。人不能忘根,也不能忘恩!”1985年,他和妻子一起辞掉工作,带着出生不久的儿子踏上了去往新疆的火车。

  一路上,记忆中的一幕幕在陈俊贵脑海中不断闪回穿梭。他不断想起战友们、战友的家人们那一句句话,公而忘私,深明大义,这些话敲打着他的心。

  ——烈士石博韬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士们为此情绪低落,停工了十几天,赶到部队处理儿子后事的石博韬的父亲发现这一情况后,不顾自己痛失爱子的悲伤,力劝战士们复工,他说:“工程不能停下来,而且要搞得更好,这才是对我儿子最好的悼念。”

  ——烈士罗强,也就是陈俊贵当年的副班长,他的父亲在儿子牺牲26年后才得以到天山扫墓,在儿子的坟前老人热泪长流:“当兵就是会死人的,我这一辈子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我把罗强献出去,就算是为国家做了一点事……”

  “为这群可爱可敬的战友们,我能做什么?我要守护他们,要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生活条件无论如何变化,初心不能忘!”陈俊贵下定决心。

  “那时候连电都没有,点的是麻油灯。吃的水也没有,都是上河坝去挑。冬天河坝也冻住了,我们就化雪水吃。”环境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3年,又一个3年,一晃就是35年。35年,陈俊贵无数次想过离开。“我走了,谁来守护他们?”每次想跟老班长和战友们告别的时候,他又退缩了。妻子孙丽琴说,“我也是有儿女的人,人家的孩子十八九就牺牲在这里,那些父母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该有多痛苦!孩子牺牲了,埋在这雪山上,孤零零的,总得有人守吧。大道理我说不出来,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陈俊贵讲述烈士故事。陈晓宏供图

  “董良卫,1977年7月2日,在独库公路102公里处执行爆破任务中牺牲,时年19岁。

  姚虎成,1978年4月9日,在独库公路110公里处组织施工中,因雪崩牺牲,时年28岁。

  李远利,1978年6月4日,在独库公路巩玉段69公里处架设便桥时牺牲,时年20岁……”

  乔尔玛烈士陵园里,陈俊贵动情地为参观者讲述战友们一段段曾经鲜活的青春。现在,他不仅是陵园管理员,还是讲解员,英雄们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英雄应该被铭记,我想让天下人都永远记住这些天山深处的筑路英雄们,也记住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天山精神。”35年,陈俊贵一家早已和这天山,和这公路,和这陵园融为一体,不能走,也不愿走。

  “战友们的无私奉献、为国捐躯是一种大爱,班长的舍生忘死是一种大爱,陈俊贵的知恩图报也是一种大爱。陈俊贵守望的不仅仅是班长给予他的那份恩情,更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这段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守望天山》作者党益民这样写道。

  “曾有怨过,但他是我的英雄”

陈俊贵和儿子陈晓宏。陈晓宏供图

  “我申请调至武警交通部队,参加独库公路的重修和扩建。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他曾修筑过这条公路,未修完的路,我想替他继续修完。”2008年,乌鲁木齐解放军某部战士陈晓宏写下申请,请求参与独库公路的重建。

  走进独库公路,陈晓宏才真实地感受到父亲说的那种苦。

  即使是在现代化的施工条件下,重修独库公路谈何容易?山里缺水、缺电、通讯不畅。一块砖头、一袋水泥都要从百十公里的山外往里运,他们就从峡谷中捡石头,从河道里扛沙子。遇到塌方,道路被埋,蔬菜和食品无法运送,他们只好一日三餐啃着干馕饼。跨深涧,越冰河,翻达坂,气候恶劣,他们还经常遇到塌方、雪崩和泥石流……

  “我无法想象,我父亲他们当年会有多么艰难。”那一刻,关于父亲,关于独库公路,关于牺牲在天山深处的168名烈士,陈晓宏有了更深的理解。

  陈俊贵夫妇。资料图

  被带上天山守墓的时候,陈晓宏只有8个月大。长大的很多年间,伴随他的都是无尽的艰难和孤独。他的童年几乎没有伙伴,穿的衣服总是又破又旧。他在心里曾无数次怨过父亲,如果他们没有在新疆,现在的生活该有多好。“那时候,我父亲和这天山上的工程兵,把所有的苦都吃尽了。我父亲很平凡,但是他是我的英雄。”现在,陈晓宏好像一下子理解了父亲。曾经的委屈和抱怨,在这一刻都化成了宽容和敬重。

  2018年8月,转业后工作在独山子公路局的陈晓宏又做出了一个决定:申请调到乔尔玛烈士陵园工作。他说,“19岁、23岁、25岁、28岁……多么年轻的生命,都定格在了这里。我想,爱,需要相互传递。不忘初心、勇敢坚守应该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对天山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应该被永远传承下去。但愿这种大爱越传越远,抵达每一个人的心灵。”

  “碧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铿锵誓言,犹在耳边。在万籁俱寂的夜晚,陈俊贵时常去战友们的墓前点一支烟、洒一杯酒,流着泪回想当年。

  天山英雄,精神丰碑。永恒的怀念,照亮我们的来路和归途。英雄的坚守早已融入了更多人的血脉,在不觉间改变了更多人的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陈俊贵用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执着的守望,深情诠释了他自己的“不忘初心”。

  班长郑林书是陈俊贵的英雄,父亲陈俊贵是陈晓宏的英雄,谁是你的英雄,改变了你的一生?你又将成为谁的英雄,为谁传递精神丰碑?

  英雄无悔,初心不忘。记住英雄,成为英雄。

编辑: 王晓超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让更多优秀工人走上劳动教育课讲台

    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且“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并且培养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 中工时评:为全球抗疫和提振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7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应对,众志成城,方能化危为机,共创美好未来。

  • 中工时评:借口疫情严重搞就业歧视,绝不容许!

    疫情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短期的,但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则是永恒的。某些地方和企业以疫情严重为借口做出就业歧视的荒唐行为,从小我方面而言是过度的应急反应;从大我方面而言,是损害战“疫”大局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失德违法行为。对此,有关各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迅速纠正,严肃查处。

  • 中工时评:积极有序推进抗疫一线职工疗休养

    目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援汉医疗队开始回撤,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交通卡口和防疫检查站陆续撤销,不少景点有条件恢复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工会也开始恢复本年度的职工疗休养计划,例如杭州市总工会组织100名坚守社区防疫一线的职工走进余杭大径山开展疗养。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