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2019-09-04 13:17:21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工作中的吴运铎

  吴运铎手迹(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奋斗的红色画卷,有这样一位“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英雄。作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他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同行,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铮铮誓言,书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时代赞歌。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

  “一个人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无限地忠诚于这个理想,他就能经受任何风雨和困难的考验。”“假若我有来生来世,我还要选择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的铿锵誓言,穿越时空回响在我们耳畔。

“把一切献给党”就要对党绝对忠诚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坚定精神信念。对党绝对忠诚不是一句口号,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吴运铎正是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出生在安源煤矿山脚下的吴运铎,家境贫寒,自幼便懂得分担家庭重担。他曾上山挑煤、捡煤渣,还到煤矿当机电工人。9岁时,吴运铎加入儿童团,参与把风、放哨、送信等活动。资本家的剥削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像烫红的烙铁给他留下刻骨的印象。在苦难的生活中,他逐渐认识到:要翻身、要解放、要光明,就只有跟着共产党走。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运铎毅然参加了新四军。被派到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后,他在农舍的茅草棚里开始了兵工生涯。对当时的吴运铎来说,兵工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他坚信,投身革命队伍,就要跟党走、听党的话。1939年5月,吴运铎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矢志不渝,践行自己的承诺——对党绝对忠诚。

  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我国的兵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遇到危险总是冲在最前面。

  1941年,吴运铎率领小分队生产一批急用子弹。有一次,他正在拆卸收集来的旧炮弹引信上的雷管,突然,一只雷管在他左手上爆炸了……数十年后,他回忆说:“我知道这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我要亲自做这工作,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在危险的时候,应该站在大家的前面,不能把危险的工作推给别人。”

  吴运铎一生多次负伤,经历过20余次手术,身上遍布100多处伤痕,体内留有几十块弹片,腿上的关节长期被石膏绷带固定,已经硬化,走起路来都是直的……但他凭借顽强毅力,始终坚持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经历挫折时,依然坚定理想信念;面临生死抉择时,用行动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1951年9月30日,吴运铎作为特邀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当晚的宴会上,周恩来总理握着吴运铎的手说:“你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把一切献给党”就要无怨无悔奉献

  “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被视为对吴运铎这位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最好的注脚。在党和人民面前,他早已抛却个人生死,将生命的分分秒秒,熔进革命的火炉,融入建设的大潮。

  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为国铸剑。

  当时,兵工生产条件极其简陋。把水井的辘轳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井绳上吊一块100多公斤的铁疙瘩,就成了锻打枪体、炮弹壳的“手摇汽锤”;在磨粮食的石磨轴上,套一条粗布缝制的传送带,就成了“人推发动机”;将手电筒灯珠磨出一个口往里面塞火药,一通电就成了“电发雷管”……就是在这样的“铁匠铺”里,吴运铎等人建成了我军第一个军械修造车间,并首次制造出步枪和第一批平射炮、枪榴弹;制造出42厘米口径、射程可达4公里的火炮;研制了拉雷、电发踏雷、化学踏雷、定时地雷等多种地雷;在只有8个人的条件下,年产子弹60万发……

  为了制造武器、确保前线作战顺利,吴运铎几次走在死亡边缘,但是死亡的威胁从来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1947年9月,在大连甘井子一个名叫老虎牙的山洼里,“轰”的一声巨响让山坡外的人们心头一惊。巨大的爆炸气浪把时任大连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引信厂厂长的吴运铎抛向空中,甩到了20米外的海滩上——当时是在试验新炮弹,吴运铎冲上前去查看一枚未爆炸弹时,炮弹突然炸开了……这是吴运铎第三次被炸成重伤。

  和平年代,他夙夜在公,为党尽心。

  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历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主持多项兵器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部队装备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吴运铎来说,只要能为党多做一点事,再苦再累也很幸福。就像他自己说的,“即使自身化为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离休后,吴运铎在青少年教育和残疾人帮扶事业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拖着残弱的身子,到机关、工厂、学校等地作报告上千次,听众多达10万人。住院时,他把病房当课堂,接待少先队员过队日、共青团员上团课。在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成立大会上,吴运铎鼓励病残青年学习知识和技能,生产自救,提高自身素质,创建美好未来。

  1983年病重期间,吴运铎立下遗嘱:后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保存骨灰。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他仍然眷恋着祖国、眷恋着党。他把生命的光和热全都献给了深爱的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终点也无怨无悔。

“把一切献给党”就要练就过硬本领

  在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兵工事业开拓者的道路上,吴运铎始终秉持求实态度,不断锤炼过硬本领。

  在矿上做学徒时,吴运铎不满足于仅掌握技巧,而是执着钻研机器运转的原理。他将车间逼仄的阁楼改成一方学习天地,白天努力工作,挣钱买工业丛书和基础物理学书籍,学习掌握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相关知识;晚上开技术讲座,把知识讲给工人兄弟们。

  抗战时期,吴运铎带领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为前方部队制造急需的枪炮弹药。1939年,吴运铎和战友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山沟里建立了新四军第一座兵工厂,制造出了新四军的第一支步枪、第一颗子弹、第一枚迫击炮弹、第一颗地雷。每当日伪军进攻根据地时,他就带领大家抬着机器打游击。只要有时间就坚持生产,每次都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美国记者、作家史沫特莱曾在新四军修械所拿起吴运铎等人制造的步枪亲自试射,并参观了长凳子、矮凳子、木桩、木板、石磨等制造设备。她感慨地说:“我从美洲到欧洲,到过很多国家,也看见过很多工厂,可是还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兵工厂。真是世上少有!”

  年过半百,吴运铎仍然争分夺秒地读书学习,《毛泽东选集》读了四遍,《鲁迅全集》读了两遍。他还主动帮助生产队搞科学试验,从煤矸石里提炼农业生产急需的氮肥。1987年,吴运铎在给202所建所30周年的题词中写道:“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常规兵器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青春的生命密码。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吴运铎都坚持奋发学习、锤炼自身本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一个又一个贡献,全力完成好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把一切献给党”就要高度廉洁自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保持共产党员的廉洁本色,是吴运铎始终信奉的人生信条。

  20世纪50年代后期,周恩来指示给吴运铎调拨一辆小轿车,有关同志选了一辆英国制的高级轿车,吴运铎却坚持换成便宜车。车配好后,他也坚持只在必要时使用,平日上下班都是挤公共汽车。他腿上受过重伤,视力也很差,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自己却笑着说,坐不坐专车是个小事,丢了勤俭节约的老传统可是大事情。

  离休后,吴运铎仍然参加不少社会活动,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他只有实在挺不住了才到医院治疗,而且只住普通病房。一次住院期间,吴运铎的体重已经过轻,医护人员多次动员他转干部病房,可他坚决不同意,还说:“我参加革命,并不是把自己存在银行里,打算捞一笔优厚的利息。”

  吴运铎最后一次回到所里,是1981年离休前。出发前他没有通知任何人,到所里后看了看老同事,看了看熟悉的办公大楼,饭都没吃就乘公交车离开了。老伴陆平在照顾他的过程中摔伤,有同志建议请组织安排人员来护理,被他严词拒绝:尽量不为自己的事给组织上添麻烦,这算是我唯一的贡献了。

  高度廉洁自律,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至今仍是我们党攻坚克难、成就梦想的动力之源。吴运铎也在这份动力的支持下攻克下一个个难题。

  在给张海迪的信中,吴运铎提到,“只有具有远大理想的人,他的精神才永远是充实的。这理想,就是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而献身。”是的,吴运铎的一生都是在坚守这份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生命,奉献了所拥有的一切。

  任时间流逝,时代变迁,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精神不会暗淡,而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光芒闪耀,激励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英勇无畏,大公无私,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防科工局综合司、新闻宣传中心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供稿,王舒颖、杨祖业等执笔)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四面出击,以色列在下什么棋?

    在中东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地区纷争不断的情况下,以色列近日颇为活跃。以色列的无人机和导弹向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发动了袭击,以政府在巴以定居点问题上也一再示强。对于以色列来说,当前局势或许适合浑水摸鱼,但并不是开战的好时机。

  • 中工时评:这个在国际上有点火的“鲁班工坊”说明了啥

    舆论常说,中国职业教育“技不如人”。所以,读此报道,倍感振奋。振奋之余,更为天津市深耕职业教育的创新理念和诸种举措叹服。

  • 中工时评:国有景区降价莫忽视“隐形门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有关部门将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对此,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

  • 中工时评:美国控枪背后:“枪杀人”还是“人杀人”?

    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统计,截至8月15日,全美今年已发生涉枪案件3万多起,死亡9000多人,伤1.8万多人。每次严重枪案发生后,要求加强控枪的呼声都会高涨,但最终收到的效果却非常有限。美国控枪难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根本问题:究竟是“枪杀人”还是“人杀人”?

人物

  • 【人民健康70年】庄仕华:走遍全疆 只为百姓健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8月19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了2019年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报告会。

  • 平凡法官的5个英雄瞬间

    对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很多干警来说,立案二庭原副庭长李庆军真的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同事。没有荣誉加持,没有著作等身,平素也甚少与同事有工作之外的交集,甚至身患尿毒症也因为怕麻烦同事而刻意隐瞒四年。

  •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奋斗的红色画卷,有这样一位“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英雄。作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他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同行,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铮铮誓言,书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时代赞歌。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

  • 行程超过3万公里,他是轮椅上的信访干部!

    2008年的一次意外事故后,白国龙从此只能摇着轮椅接待群众。身体的伤残给他的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但他始终坚信勤能补拙,真心能换真情,窗口成为他战斗的舞台。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