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治沙“愚公”张克智:穷尽半生 与“沙魔”掰手腕-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七旬治沙“愚公”张克智:穷尽半生 与“沙魔”掰手腕

王晶
2019-08-30 20:40:08  来源: 央广网

  这是我国首条沙漠铁路的必经之地。

  站在宁夏沙坡头腾格里沙漠边缘,一道50余公里长、1公里宽的绿色屏障,把气势汹汹的“沙魔”死死地挡在包兰铁路北侧。载满乘客的列车在“绿色长廊”中穿行,将连绵的沙丘甩向远方。

  治沙,就是从包兰铁路开始的。

  从黄沙蔽路到沙漠绿洲,一转眼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这条绿色长廊,与时任宁夏中卫固沙林场第二代场长张克智,紧密相联。一件白色衬衫,一条素色长裤,虽已退休多年,年逾古稀的张老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依旧耳聪目明,从麦草方格,聊到治沙难关,他滔滔不绝。有人要插话,他手一摆,“先听我说”,不愿别人打断。“如果让您重新选择一次,您还会……”“我愿意!”还没等记者把话说完,张老抢答,言语间依旧保持着西北治沙人的质朴和倔劲儿。

   时任宁夏中卫固沙林场第二代场长张克智(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误打误撞”入 “魔鬼城堡”

  “你看,这都是我们种的!从前这就是一片弃耕的‘沙坨子’,现在有草有树有动物。”说到兴奋处,张克智索性站了起来,从书架上拿出几本旧相册展示给记者,这是他40年来用于铁路固沙的草木标本,“都是宝贝,千金不换。”

  包兰铁路中卫站距张克智家仅有3公里,每当隐约听到火车鸣笛时,他都引以为傲。在家中客厅墙壁上,至今仍悬挂着代表林场从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手中,接过“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进单位”证书时的合影照。

  上世纪70年代初,张克智刚来中卫,就听老一辈治沙人说,苏联专家预言包兰铁路“活”不了30年,就会葬身沙海。依据很简单,包兰铁路迎水桥至甘塘段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5%,干沙层厚达10至15厘米。“可马上60年了,包兰铁路就在眼皮子底下,‘活’得好好的。”张克智半开玩笑地说道。

  若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1954年10月,我国首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就建在了中国的“西风口”——宁夏中卫。同年包兰铁路开建。将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沙漠。其中,沙坡头坡度最大,风沙最猛烈。通车伊始,屡屡遭受风沙漫道的危害,“三天两头列车就中断行驶,且一停就两三个小时。”随后,国营中卫固沙林场筹建,保卫包兰铁路的任务就落在林场职工身上。

  彼时,腾格里沙漠的前锋已逼近中卫县城西五公里处,黄沙埋了村民的房屋,掺入黑夜的被窝里,就连饭碗也不放过,“你说在这种环境下,谁愿意久留?”作为当地后备干部培训学校择优选出来的“学霸”,张克智执意要回老家西安。但似乎注定与沙结缘,二十出头的张克智,刚好被分配到兰州铁路局宁夏中卫固沙林场,和一批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研究如何阻止流沙危害铁路。

  就这样,他与“沙魔”斗法,开始了。

  穿越茫茫腾格里沙漠的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央广网发 兰州铁路供图)

   给荒漠套上“紧箍咒”

  一切要从1957年讲起。

  起初,这一特殊地段,造就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清沙队,只要一听到巡线工说有积沙,大家穿上衣服抄起铁锹就走,半夜抢险是常有的事。

  但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他们便尝试一种名为“平铺式沙障”的固沙法:在沙丘缓坡上铺一层麦草,在麦草上再压一层沙,用水浇湿。可刚刚压上去的湿沙,眨眼就干了,沙子会顺着孔隙钻到麦草底下。若遇上大风,铺好的沙障一夜间就被沙子掩埋了,麦草便被刮得四处乱飞。

  “麦草方格的出现是个偶然。”张克智回忆,在固沙治沙初期,尝试过卵石铺面、沥青拌沙等固沙方式,但一场大风过后,都被掩埋殆尽。一天,职工们正在休息,随手捡起了驼队洒落下的一捆麦草,便用铁锹把这团麦草深深插进沙子里。大风过后,其他种下的草本植物悉数被黄沙吞噬,唯独这捆麦草挺立在沙丘之上。

  一棵柔弱的麦草,抵不住一阵风,却为包兰铁路挡住了流沙。

  此后,他们受到启发:在黄沙上扎上一米见方的麦草格子,沙子就会被锁住手脚。再在其间种上沙蒿等固沙植物,引黄河水加以灌溉……就此,腾格里沙漠“被迫”退到距城区25公里处。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找寻当年的治沙点,踩着沙子,?过草地和灌木丛,走了半小时不到,就感到脚步凝滞,“你们现在走的便道都是我90年代才修的,那时沙坡头没有公路,后来在铁路旁边,就垫了点石子,也要走上个把小时。”张克智和治沙人肩扛一大捆高过人头的麦草,7月初到8月底,每天四五点就出发,沙漠深处70度的地表温度,热得烫脚,午时就着沙子吃饼子,一天就耗在那儿。

  可说到底张克智出身学门,每日与黄沙打交道,黝黑的皮肤让不少人见了免不得嘲笑一番。“你是到底工人、农民,还是搞科研的?”

  可他才不管这些,一门心思想着治沙。花棒、柠条、沙拐枣……生长于麦草方格上的植物,都是张克智等人前往沙漠深处“探险”“千挑万选”得来的。有一年,他背上干粮和水与四五人同行,去沙漠深处选种,惊喜地发现前面有一棵新树种,但近在咫尺的树在沙漠里可能就有几百米远,遇上阴天往回赶时,天漆黑一片。一向淡定的张克智慌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沙地里转圈圈,只好借助风吹向沙丘的走向一点点摸索……直到夜里10点,出来后才发现距原来出口差之千里。

  “若是丢了命,白骨都找不到咯。”如今想起,张克智仍不觉要捏上一把汗。

  可即便如此,9次腾格里沙漠“探险”,他一次不落。

  张克智曾设计的不同麦草沙障的实验(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草方格扎出沙漠绿意

  站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远眺,那些最早扎入的草方格,已分解不见踪迹。沙漠有了一层约0.5厘米厚的结皮,捅开这层保护层,是微润的流沙。

  “它们再也动不了了。”张克智说。

  麦草方格,让人类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流沙面前,但他知道,与风沙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

  蒸汽机车在行驶过程中很容易点燃草方格。设置高立式树林沙障,也容易被埋怎么办?再扎一道麦草方格,封沙育草……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如今铁路两侧,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以“一带护一带,五带护铁路”的方式,共同构成了“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

  此后,铁路周围的“沙”被彻底死死扣住。1992年后,从未上道一次。

  “我们每进一步,沙丘就后退一步。”在治沙区,每一种植物张克智都如数家珍。在探索中他们还发明了“便捷式沙漠造林器”。他颇为自豪:“这个工具像个‘干’字,用时拿下面凹陷处卡住树苗的根,两手一扶,用脚一踩,往沙子里一扎,大功告成。”

  实际上,沙坡头治沙,就是从修建包兰铁路开始的。而这些方法,在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等荒漠地区也逐渐得到推广。

  ……

  “10年前,我们设置的移动沙障,现在还在用,主要用于工程施工防护。”坐在一旁的林场工作人员告诉张老,“现在他们已经将制作材料从树枝改为竹片和防沙尼龙网,材料充足,安装迅速,还可重复利用。”

  听后,他颇为欣慰,直竖大拇指。

  如今他也常去沙坡头沿线看看,听到别人对他的称呼从“老张”变成了“张老”,他才知道自己真的已经老了。“他很关心沙坡头植被的生长情况。”随行人员尹青云告诉记者,离开中卫不管到哪里,张老都要考察当地的生态和植物品种,一字一板地记下笔记。

  张克智在沙坡头查看地形,调研植被情况。(央广网发 本人供图)

  与“沙魔”握手言和

  记者对张克智的采访持续了近40分钟,老人几乎三句话不离本行,对荣誉所谈甚少,没聊几句便又会绕回治沙上……可唯独对25年前代表林场去联合国领奖那次经历侃侃而谈。

  因治霾得力,当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颁奖仪式设在了英国伦敦。1994年6月,张克智从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手中接过“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进单位”证书,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几个大字:赠予宁夏中卫固沙林场。他们是当年唯一因治沙成果而入选的单位。“上台前环保局的一位领导,一边帮我检查上衣扣子,一边告诉我不要紧张,你这是在代表中国人的形象。”但张老回忆,当时其实没有丝毫紧张,只有自豪,为宁夏全区人民。

  “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戴上会议颁发的奖章牌走到街上,英国人一见是中国人都投来友好的目光,“真的感到受人尊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暖影响,全球荒漠化十分严重,治理沙漠有成效,我们是唯一一家。”

  说着说着,他又笑了起来,“我那时很穷,一套西装衣服几百元,我攒了很长时间才买。领奖那天我就把这身儿自己最好的衣服穿上了,那时候脑子里的想法是,让他们看看中国治沙人的样子。”

  在沙坡头展览馆门外,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发给宁夏中卫固沙林场的电报,被刻在石碑上,以鼓励后辈治沙人。(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自改革开放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先后在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开展了20多期国际培训班,同时也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现场指导建立固沙植被防护体系。

  如今,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治沙模式,在守护包兰铁路畅通的同时,也阻挡了风沙向城市侵袭。如今的中卫沙坡头,被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很多曾因风沙远离故土的宁夏人纷纷回乡。张克智的大女儿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将人生的后半程与固沙林场绑在了一起。

  “林场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可时代变了,方法也要创新。年轻人不应该只待在沙地里种麦草,与沙子打交道。他们更应该去做科研,研究人工‘沙结皮’材料,将绿色从包兰线蔓延开去。”张克智说。

编辑: 王晓超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国有景区降价莫忽视“隐形门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有关部门将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对此,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

  • 中工时评:美国控枪背后:“枪杀人”还是“人杀人”?

    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统计,截至8月15日,全美今年已发生涉枪案件3万多起,死亡9000多人,伤1.8万多人。每次严重枪案发生后,要求加强控枪的呼声都会高涨,但最终收到的效果却非常有限。美国控枪难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根本问题:究竟是“枪杀人”还是“人杀人”?

  • 中工时评:“摸鱼式加班”害员工也毁企业

    如今,不少职工都对“摸鱼式加班”有切肤之痛。明明过了下班时间没有工作要进行,但大家都不回家,而是在单位“摸鱼”耗时间,因为领导没走,谁走就显得自己“不够努力”。而小领导没走的原因,往往是大领导没走,小领导也要“摸鱼”装样子。最终,天色已晚,大家饥肠辘辘或者外卖果腹,面面相觑,就是不回家,谁先走谁输,任凭家人无奈等待。

  • 中工时评:8位同学弃报“清北”这件事,该咋看?

    “清北热”的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教育部门从来没有为高等院校排过名次。不同院校之间,只是在发展方向,专业领域,建设模式上有不同侧重,也要充分竞争,各地高招过程中逐渐将本科批次合一,正是此意。

人物

  • 七旬治沙“愚公”张克智:穷尽半生 与“沙魔”掰手腕

    站在宁夏沙坡头腾格里沙漠边缘,一道50余公里长、1公里宽的绿色屏障,把气势汹汹的“沙魔”死死地挡在包兰铁路北侧。载满乘客的列车在“绿色长廊”中穿行,将连绵的沙丘甩向远方。治沙,就是从包兰铁路开始的。从黄沙蔽路到沙漠绿洲,一转眼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这条绿色长廊,与时任宁夏中卫固沙林场第二代场长张克智,紧密相联。

  • 有感于“最后一位”滑稽大师的谢幕

    94岁的小刘春山近日在沪上安详离世了。“姚周”“杨张笑沈”这一代被誉为滑稽界最后的大师,随着小刘春山的谢幕,进入历史了。

  • 对标功勋模范 践行初心使命

    近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进行公示。对标理想信念,坚定忠诚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 量人价值最忌一刀切

    南京林业大学的蒋华松老师未提交一篇论文却评上教授的事,日前成为新闻广而传播。这之前,蒋老师已在该校任教33年,副教授也当了12年了。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