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广州目前已建有约50个社区应急救援服务站,但不少应急服务站大门紧闭,而且有不少市民“蒙查查”,不知该服务站为何物,广州应急服务站遇冷成为普遍现象。据了解,未来3年至5年还将在全市建成3000个站点。但有不少网友反映,应急站时开时关,也没见发挥什么作用,形同虚设。(1月12日《羊城晚报》)
●支招
需先唤醒市民
50个社区应急救援服务站的设立,对广大市民乃至整个社会来说不是“摆设”,而是突发灾害来临时的“救生圈”。对待应急站,重点不应在于平常是“关门”还是“开张”,而应在于广大市民心中有无这把安全锁,是否真正从意识上给财产和生命安全上了“保险”。唤醒“沉睡”市民要比唤醒“沉睡”应急站可能更迫切。
据了解,应急站常会配置应急照明灯组、异向切割机、喷雾灭火枪、灭火毯、起重气垫、自主呼吸器等相关设备,以及专职应急志愿者、社区保安、物业服务人员等工作人员。应急站的作用更像是我们购买的保险,或是电器上的保险丝,只要它存在就有它的作用和价值。不能简单地认为,“沉睡”就是形同虚设。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的保险突然“醒来”。应急站也一样,只要当需要时能紧急派上用场,发挥其应有作用,它的使命就算完成了。当然,话说回来,应急站“沉睡”可以,别当紧急需要时,睡死就行。
应急站在现实中被市民忽视,除市民不了解其功用外,市民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尤其存在对免费设施不上心的心理也起着作用。“事不关己”的侥幸心理使很多人自我防范意识淡薄。以至于面对安全问题,出现不想问、不愿问、不屑问的麻木心理。如果说,应急站“沉睡”是种资源浪费,那么,市民的心理麻木又何尝不是最大的隐患。现实生活中,因安全意识淡薄而不知或错过使用紧急救援设备,导致死亡的可悲案例难道还不够多吗?
《朱子家训》有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掘好水井可做到有备,但如果市民内心无“井”,纵使千井在旁,亦难免有渴死之人。因此,唤醒“沉睡”应急站,或许还需先唤醒“蒙查查”的市民。
骆建领
●析因
根在重建轻管
设立社区应急站的初衷是好的。如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站将成为应急救援的“先锋队”,平时还可以对居民进行应急知识义务培训和宣传,目的是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如此好事,肯定会得到居民的热烈响应,然而应急站开办两年来的“遇冷”实在出乎人们意料。
应急站“遇冷”主要有几种原因。一则,重建设轻管理。按照当初设计,应急站每天将安排2名应急志愿者值守,然而据前期报道称,连首个成立的应急站如今也是大门紧锁,原本摆设应急救援设施的架子空无一物,可见管理疏漏。二是宣传不到位。既然是好事就要办好,社区应急站成立之后不仅要安排人员值班,还要通过媒体、宣传栏、明白纸等方式广而告之,使市民知晓哪里有应急站,到底起到哪些作用等。如今市民知晓率低,可见宣传不给力。三则,定位不准确。应急站成立时承诺将承担防灾减灾、科普、便民服务等三项职能服务,应该说防灾减灾之事不可预料,但科普和便民服务应该完全可以承担。但如果将应急站未发挥作用推托为未发生重大灾情,显然有点说不过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急站的定位不准确。
由此可见,应急站“遇冷”并非只是宣传不到位,还有重建设轻管理等多层原因。有关部门应该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办好如今的50个站点,使其运行正常,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目前仅有的50座应急站都运转不灵,新站建设还真不应急于上马。毕竟设立一个应急站成本就约为10万元,建成3000个点是一笔大费用,何况现在还面临配套费用不足,有经验的志愿者欠缺等现实困境。
张培国
●呼吁
提高公众熟悉度
本具有良好的初衷和目的,但进入“休眠”状态,无疑值得反思和警醒。
根据报道,广州还将增加应急救援服务站的数量,争取未来3年至5年在全市建成3000个站点。问题是,假如应急站的“瞌睡症”无法治愈,依然只是停留在沉睡状态,再多的应急站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其实,应急站之所以难以“应急”,原因无非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应急站只是新生事物,公众比较陌生,对于其作用和功能并不了解。另一方面,应急站的监督管理目前处于盲区,大门紧闭成为常态,并没有在监管和使用方面落到实处。
公众对110、119等救援部门的熟悉,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就像110报警服务台,在刚刚成立之初也与广州的应急站类似,并没有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然而,通过广泛的宣传以及公众的逐步熟悉和了解,110最终成为了公众信任的报警服务平台,并对国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说,应急站当前遇冷,也是一个必经阶段,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和途径,唤醒沉睡的应急站,让应急站真正成为居民贴心的服务平台。
关键就是要“广而告之”。只有扩大影响力,提高公众的熟悉程度,才能让应急站慢慢“苏醒”。具体来说,作为应急站,应该完善自身功能,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监管工作正规化和规范化,避免采取“散养”模式。推广和普及应急站平台,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让他们知道应急站的具体功能、使用方式等。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应急救援部门进行通联,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从而提高应急站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社区应急救援服务站被闲置,无疑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有必要采取措施,将应急站“广而告之”,从而让该项服务走入千家万户。
刘建国
●理解
深藏不露也挺好
紧急情况没来,你体验不到应急站的好,它不是避难所,也不是收容站,平时与公众关联不大,民众不了解也无可厚非。
相关人士称,以后将做好宣传,让大家对社区应急站有了解,甚至将研发手机客户端,让“应急通”APP尽快上线。窃以为,作为公益性质的社区应急站,不必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和关注,只要做好分内的事,提高应急水平,储备丰富的应急设备,做好这些就行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关键时刻能拿得出用得上,大家一定会为你喝彩。如果大家都不太关心关注,你研发了手机客户端,又有多少人下载使用呢?
这样说,并不是社区急救站不要宣传,而是不能过于强调宣传,只要把功能说明张贴在站点的显著位置,让过往市民明白即可。如果真的要宣传,也不能忽略对其慈善性质和应急功能的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企业捐赠急救设备,或者捐赠急救资金。当然,在节假日或特殊的纪念日,培训一下市民的救急技能也应是其功能、服务之一。但关键一点是,社区救急服务站一定要和政府的救急部门、民间的救急自发组织保持密切联系,让他们可以在紧急状况下,及时精确地找到社区里的应急站。
基层政府可以考虑让社区急救站与物业联合,由物业负责社区急救站的长期运行,保安人员同时担任工作人员。同时,要督促急救部门对社区的急救站进行检查考核,看看急救设备是否能确保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看看负责急救的保安人员是否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随处查看一下捐赠资金是否全部用在了应急站的建设上等。
总之,社区急救站可以不张扬,但不能不硬气,不能徒有虚名。社区应急站,做一瓶深藏不露的深巷好酒也挺好。黄齐超
●三言两语
听说配套设施不行,没有空调,把服务人员都热走了。感觉应该和小区配套好一些。
——黄勇
先不说站点在哪,人员到位设备等都不一定到位,有人员伤亡先打120,再打110最安全。
——耿洋洋
谁知哪里有啊,连听我都是第一次听说,不如先做好宣传将已经有的50个用起来,再建3000个有那么着急吗?
——张宏圣
适可而止吧。有的街道/片区,可能真需要,而有的街道/片区真不适用。举个例子,正常上下班的朋友,有几个会经常去居委会。要么就以禁代管、要么就千篇一律。
——东方紫衣
李建华:“怪招”说明警方有偷懒嫌疑 2012-11-23 |
新京报:空气严重污染时可否单双号限行 2013-01-14 |
买“好评” 2013-09-11 |
为“互联网+”广而告之 2015-05-25 |
邓辉林:爱跑大医院, 是因“钱多人傻”? 2015-07-22 |
泳池卫生需各方共同呵护 2015-08-07 |
出站只认火车票老黄历该改了 2015-09-07 |
邓辉林:爱跑大医院, 是因“钱多人傻”? 2015-09-17 |
羊城晚报:当三“思”而后“刑” 2009-07-20 |
羊城晚报:当三“思”而后“刑” 2009-07-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