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公众介绍了“南海Ⅰ号”的阶段性发掘成果。
800多年前的南宋,一艘满载货物的海船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出发,前往东南亚、西亚地区完成一次例行的贸易,船行至现在广东阳江海面附近沉没。1987年,这艘未能完成航程的沉船终于被发现。2000年起,国家文物局组织水下考古队,多次进行探摸、试掘工作,并初步确认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实物”,制定了令世界惊叹的整体打捞方案,并最终将“南海Ⅰ号”打捞出水,“驶”进了专门为其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考古人员在这里开始了漫长的发掘。通过巨大的沉船、庞杂且惊人的出土文物,我们不难想象当年中国沿海港口商船云集、桅杆林立的壮观景象。
海上丝绸之路延绵两千年,跨越三大洲,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这条航线最后一直延伸到东非海岸,全长14000公里,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唐宋时更是繁忙到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盛况。“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对当时海上贸易繁盛景象的直观描述。而在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的近400年里,中国商船更是靠着先进的罗盘导航,乘风破浪,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波斯湾的尽头。夏天,一队队商船,满载着丰厚的物产,从印度洋甚至更远的地方驶来。冬天,他们又把在世界最畅销的中国瓷器、茶叶运往西方。“南海Ⅰ号”的出土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水下考古世界的兴起,从来不是为了打捞沉船上的宝贝。早在1982年,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南部沿海卡什附近的乌鲁布伦发现了一艘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沉船,这消息当时震惊了世界。在1984年至1994年长达10年的时间里,各路科学家汇集于此,对船上的文物进行了来源分析。科学家最后认定,这艘船是从地中海东部的黎凡特出发,穿过塞浦路斯,从土耳其沿岸经卡什向西抵达克里特岛或者希腊的其它迈锡尼遗址,然后又在季风的影响下,掉头向南穿过空旷的海域来到北非,东到埃及的尼罗河口,最后返回老家。
所以,海洋从来不是人类活动的障碍,一直是人类最活跃的舞台。各种文明在海洋上曾经有过最美丽的邂逅。和陆上的丝绸之路一样,海上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汇的桥梁。每一艘远航却不幸沉没的船只,都相当于陆地考古的一个遗址,是那个时代高度浓缩的标本,通过对所有信息的捕捉,可以再现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这是文献资料所不能代替的。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水下考古承载着复兴中华海洋文明的梦想,而“南海Ⅰ号”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