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直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有过多次精彩的论述。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当今国学热的兴起,有着内在的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地彰显。自五四运动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所审视与反思,正是在这一反思意识之上,形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国学兴盛时期。当时的国学人物提出“融会中外,博通古今”的口号,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前提下,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中国传统学术在重建中华文化与中华之魂时的意义。说明国学的兴起有着必然性,并非偶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章太炎在1907年7月第15期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解》,其中提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
章太炎这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他注重从文化去定义“中华”一词的概念蕴涵,将中华民族的根脉定位于文化传统,而种族是变化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同时,也提醒我们,“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丧失文化,等于丧失中华民族之根。
由于中国全球一体化过程中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受西方商业文化的影响日渐加剧,出现了一边倒的状况。许多年轻人对于西方的流行文艺趋之若鹜,而对于自己的固有传统却茫茫然。
从中国梦的实现来说,中国想要走向世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离不开对于传统文化优势的利用与开发。
第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庸和谐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作用。
第二,传统文化倡导的人生价值观,人格境界论,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诚信观念,重铸理想之魂,提供学术深层的滋养。比如《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中的人格境界。
第三,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精神,汇通中西的包容精神,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互相交流,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将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
国学一般指中国传统的学术简称,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但是国学并不等同于国粹。国学,是指运用现代立场与眼光来研究中国传统学术的一门学问。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传统学术的内容;二是用现代眼光来阐释与创新传统的学术。因而振兴国学不仅是指光大传统,更主要是指激活国学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后者尤其是我们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进行文化选择时所要秉承的融合古今,汇通中西的能力。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宣传,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文化为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走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老路上去。
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宣传与普及,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经典文化是国学的主流形态。经典也是变迁着的,过去只有四书五经能称作经典,诸子学说不能称作经,现在则不然。因为国学是一种新的视野与角度。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写过一本书,叫《经典常谈》,其中提出要让读经典成为国民的义务。
当然,国学的教育除了读经之外,还可以采用展示的方法进行,向青少年展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陶冶性情,提升道德素养。(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中国孩子最缺啥?2013-07-01 |
邬书林:打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知识根基2013-08-16 |
孙劲松:将传统文化“讲清楚”2013-12-19 |
发扬“两创”精神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2014-10-11 |
钟 声:承载人类生态文明的希望2015-03-05 |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前行的方向2015-05-29 |
戴先任:官员学国学功夫在诗外2015-06-16 |
袁跃兴:“汉服”这副皮囊下罩着啥2015-07-10 |
高谈阔论:国学可别患上“虚热病”2015-12-07 |
高谈阔论:国学可别患上“虚热病”2015-12-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