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沈小根:怨天怨地 不如自己拍出好电影
沈小根
//m.auribault.com2015-02-0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进到影院看电视”,综艺电影现象在2015年的贺岁档再次发酵。6天,3亿元,《奔跑吧,兄弟》电影版捞金速度惊人。票房火爆的同时,也引来争论。有导演就批评这类综艺电影,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愿意投资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更有导演呼吁,职业协会必须发出声音,并知会主管部门,不能在沉默中尽丧职业性。

  其实,综艺电影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自有其道理。综艺节目长达半年的热身,明星话题效应的发酵,积累了大量人气,有着天然的观众基础。更何况,综艺电影沿用综艺节目的叙事和制作方式,周期短、投入小,在投资回报率上,也可谓有着天然的优势。去年春节,热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版票房直逼7亿元。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综艺电影无疑是一条搅局的“鲶鱼”。

  观众选择、市场选择,真的只是“人傻钱多”吗?恐怕未必。看什么电影,都有个“机会成本”在里面。然而,在名不副实的宣传、众说纷纭的评论之中,观众早已“乱花渐欲迷人眼”。走进影院,“拳头”“枕头”“噱头”背后,是电影类型单一和跟风严重;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拼凑的往往是“创意欠奉”;画面再精美、特效再炫目,也让人“脑补”不了故事的空洞。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花钱花时间去当“小白鼠”,还不如选择自己熟悉,有一定的品质保证的电影。而综艺电影,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预期。

  但并不是所有的综艺电影,观众都会买账。前几年红火的综艺节目,其衍生电影如《快乐男声》的《乐火男孩》,《中国好声音》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都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换个角度看,这也正说明,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电影,质量才是关键。当综艺节目都能打败电影,电影人或许更应该回过头来扪心自问:我拍的电影,为什么观众不买账?

  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正迸发出强劲的活力。从美国到欧洲,世界各国的电影,都来中国淘金;从电视到网络,各种形式的娱乐,都来影院“跨界抢钱”。互联网时代,更多资本、人才跨界进入电影领域的同时,也促成了业态的多元,传统影人面临危机的同时,也面临转机:有品质、有诚意的电影,不缺投资商,更不缺用脚投票的观众。

  未来中国电影业还将呈现更加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观众对提高影片水准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如果只是抱残守缺,恐怕只会把电影市场的份额拱手让出。庆幸的是,已经有业内人士在自省。在2014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会上,导演们投票决定“年度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项空缺,对于当前中国电影的创作现状,他们正在反思。

  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电影生产力,其利好,深谙电影工业流程的大腕导演们,其实挺清楚。在与自个儿利益相关的时候,与其端出部门管制这一说,倒不如自己好好加油。不要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和欣赏水准,拍出好电影,观众自然会买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