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别把灵活入学理解成提前入学
乔杉
//m.auribault.com 2017-02-27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问题突出的地方,稳妥推进多校划片,新旧片区变化要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限。此外,教育部还表示,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虽然会不会调整、到底怎么调整,目前还是未知数,只是存在一个可能,但公众还是表示出了极大关切。

  任何一个高热话题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往往反映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目前,大多数省份在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上,执行的是“8月31日以前出生”的硬性规定。在这个日期之后,哪怕只有一日之差,也必须等到下一年度才能入学。正因为8月31日这个硬杠杠,不少孕妇甚至提前几周“抢闸”剖腹,有的找关系更改出生日期,只为了能在6岁时上小学。

  有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现象:在教育部出台这一规定之前,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很多人发出了灵活入学的呼声;但真当灵活入学成为了可能,却听到了担忧声,甚至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了反对,认为没有必要更改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不仅是“浮现的声音”,还有大量“沉默的声音”,都值得认真“打捞”,因为这里面有可能隐藏着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

  教育是讲究科学的,入学年龄应该根据科学而来,不能随心所欲地“拍脑袋”。从教育实践来看,很多提前入学的孩子,不仅没能实现抢跑,而且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曾对数以万计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孩子如果推迟一年上学(从6岁推迟到7岁),多动行为会明显减少,学习表现也更优秀。科学家还发现,相对于女孩,男孩提前入学的危害更大,并非明智选择。

  从教育部的初衷来看,应该并不支持提前入学。现在的6周岁入岁,具有一定科学性。必须看到,社会上存在提前入学的冲动。不少家长不是出于科学,而是出于自以为是或者“良苦用心”,希望孩子早一点上学,以便在长大后的竞争中先人一步。谁都知道孩子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有的会走得快一些,有的会走得慢一些。但很多家长都以为自家是天才,很少承认自家孩子走得慢一些。这一背景下,灵活入学应该是科学入学,不能只为顺从一些家长的主观愿望便把科学弃置一边。

  从时间点上讲,灵活入学的时间点,既可提前也可延迟,但在实际中想到的往往是提前。在现实中,有不少家长出于各种考虑,有的认为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做好入学准备,有的还想让孩子再玩一年,他们有着延迟入学的诉求。但在一刀切的语境下,既难以提前也难以延迟。能不能考虑不同家长的不同诉求,尊重一部分家长让孩子延迟入学的愿望,这显然也是政策层面需要考虑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小学入学年龄松绑,从民间热议到制度破冰,显然是一个进步,但就现实来看,别把灵活入学理解成提前入学。如何既能避免制造和助长提前入学,又能满足一部分家长的需求(离6周岁仅差几天或个把月而又确实具备入学心智条件),这其实提出了挑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