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让评价“尺子”更精确
谷业凯
//m.auribault.com 2016-11-25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同行评议应该更加开放和客观,让这把科学评价的“尺子”刻度更精确,让用“尺子”的人“眼不花”

  最近,顶级科学出版商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宣布将撤掉旗下杂志发表的58篇文章,原因是“发现同行评议和出版过程中存在不当迹象”。这是最新一起涉及同行评议的论文造假事件,也让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科学评价制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种定性评价的重要方法,同行评议在成果、项目、学者、学科、机构等科学评价体系中应用广泛。1950年以后美国政府利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审定并资助了大量科学研究项目,这也被看成美国研究型大学获得领先世界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近年来,同行评议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涉及对象不乏学术出版巨头和国际权威期刊,而暴露出来的针对同行评议的钻空子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利用了出版社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漏洞,有的提供了伪造的邮箱地址,有的推荐了根本不存在的“审稿人”。在一起特别恶劣的造假事件中,一名造假者甚至推荐了自己。这些都让不少人发出疑问:同行评议这把“尺子”是不是不灵了?

  这种担心虽然不无道理,却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同行评议制度。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行评议发挥着其他评价方式无法起到的作用。有科学家打比方,奥运会百米竞赛,博尔特快不快谁说了算?计时器和高速相机当然都可以精确地告诉观众结果。但博尔特在这场比赛中体现出的竞技水平和综合表现,与他同场竞技的选手们显然更有资格来发表评价,也即“同行评议”。显然,在科学评价过程中,只有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才是客观、有效的。

  不过,同行评议的人选确定不容易,而且会引发一些问题。如果评议人是专业领域较远的“大同行”,容易造成“外行评内行”,而相同细分领域的“小同行评议”,则有可能导致“不是伯乐选千里马,而是老千里马选小千里马”。因此,一些科研机构会通过从庞大的“指定专家库”中选取评议人来替代传统的作者推荐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遴选环节,对一些较为冷门的专业领域和“不在库”专家,学术杂志的编辑还会仔细了解他们的背景、学术能力和诚信水平。

  目前来看,同行评议仍然是一把难以取代的好“尺子”,并且在向更加开放和客观的方向发展。如何把它的刻度设置得更精确,让用“尺子”的人“眼不花”,是值得科学共同体思考的问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